《周易》首卦乾卦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经典
一、卦象结构
乾卦(䷀)六爻纯阳,《说卦传》云"乾为天",象征天道运行规律。卦画六横取自古人观察太阳轨迹,战国楚简《周易》作"键",帛书本作"健",均指向刚健不息之意。
二、卦辞解析
"元亨利贞"四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使用:
元:甲骨文作"𠄢",象人首,引申为创始。《春秋繁露》释为"天地之始"
亨:甲骨文"亯"即"享",指祭祀通达
利:象以刀割禾,指事物和谐
贞:占卜本义,转为正固
1973年马王堆帛书《易传》记载孔子释此四德为"仁礼义正",构成儒家伦理基石。
三、爻辞详解
初九"潜龙勿用":
《文言传》引箕子故事,商纣时箕子披发佯狂为奴,正应此爻。汉代京房以十二消息卦配十二月,此爻对应建子之月(十一月),阳气潜藏。
九二"见龙在田":
《史记·周本纪》载文王演周易时,此爻对应"得师尚父"之兆。东汉郑玄注"田"为"地之表",喻贤人初现。唐代孔颖达疏解"大人"为"九五王者",形成"二五相应"的爻位说。
九三"终日乾乾":
《韩诗外传》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正应此爻勤勉之象。王弼注强调"居上不骄,在下不忧"的中道思想。
九四"或跃在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晋文公占得此爻,筮史释为"吉,君必霸",印证"近君之位"的爻位特征。程颐《易传》认为此爻体现"审时度势"的变革智慧。
九五"飞龙在天":
《史记·封禅书》载秦始皇封禅泰山时刻石文"飞龙在天,登于至道",将此爻与帝王权威结合。汉代象数易学发展出"九五之尊"的帝王象征系统。
上九"亢龙有悔":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篡汉时占得此爻,班固评其"知进而不知退",成为著名历史鉴戒。王弼注强调"物极必反"的辩证法则。
用九"群龙无首":
马王堆帛书作"迥九",体现阴阳转化思想。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引尧舜禅让典故,阐释"圣德无我"的境界。
四、传文解析
彖传:
"大哉乾元"段源自西周天文观测,与《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相呼应。其中"六龙御天"之说,可追溯至《山海经》羲和御日神话。
象传:
"天行健"句见于清华简《保训》,证明战国已有此说。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化用此语,形成"发愤著书"的精神传统。
文言传:
"元者善之长"章被《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注疏引用,形成"春秋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其中"知进退存亡"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展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士大夫精神。
五、历史典故
周文王拘羑里演周易,乾卦作为首卦,暗含"周德虽旧,其命维新"的建国理论。
汉武帝元光元年举贤良诏书引乾卦"万国咸宁",确立儒家经学治国方略。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暗合"潜龙勿用"之境。
唐太宗"贞观"年号取自"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体现易理治国思想。
朱熹在《周易本义》中结合太极图说,将乾卦阐释为"理气之本体"。
六、哲学流变
汉易:孟喜卦气说以乾卦配四月,京房八宫说列乾为八纯卦之首
魏晋玄学:王弼"得意忘象"说开启义理易学新途
宋明理学:程颐"体用一源"说、朱熹"理先气后"论皆以乾卦为本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新唯识论》以乾卦"健动"说建构本体论
通过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互证,可见乾卦思想贯穿三千年中华文明史。从殷周之际的占筮记录,到宋明理学的哲学建构,其"自强不息"的核心精神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主轴。当代量子物理学家玻尔选择太极图作为族徽,更印证乾卦思想的现代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