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回顾了和娃之间冲突,面对,和解的过程,每一次的冲突都能够使我觉察到内心深层次的呼唤,比如对安全感的缺失,比如对自己的不自信等等。
这一篇想写写我和孩子面对死亡的不同感受。
二,“妈妈,乌龟不动了。”
周日那天宝贝大声地边喊边跑过来告诉我——他的乌龟不动了。其实他感觉得到乌龟已经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了。
他难过地抱紧我,整个场景似乎被固定住了一样,除了急促的呼吸声,一切都那么凝重的感觉。
这种凝重的气氛瞬间把我拉回到二十年前的一个中午,我看到自己最爱的白猫躺在被窝里,一动也不动,我不停地抽泣着,内心十分痛苦。
想着她陪伴的日日夜夜,想着她无数次坐在门口等待我放学的期待眼神,想着曾经有一次她失踪了三天又找到回家的路,我们相拥在一起的感动瞬间,突然晴天霹雳般不复存在。
写这段的时候,我的眼眶湿润了,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有人说的那样:
回忆是撕裂的,每一层疼痛都刻骨铭心。
是的,回忆是痛苦的,而最让人无法释怀的是对死亡的告别吧。
当时的我哭都会被父母责怪,更别说能够为心爱的动物做一些告别的仪式了。我记得那只猫被扔去了垃圾桶,而我的内心总觉得除了痛苦的分离,还有一种莫名的感受被压抑着,找不回来的感觉。
回顾过去,面对现实,我抱着娃,倾听他的痛苦,我俯下身去,就如同在倾听曾经的我的哀伤:
我:宝贝很痛苦,再也见不到活着的乌龟了。
娃:妈妈,我不要他死。妈妈……(把我抱得更紧了,眼泪浸湿了我的衣服)
哭了一阵子,他似乎感受到我的全心地接受他的状态,就默默地将乌龟包起来。
我:亲爱的,我们要做什么?
娃:我想跟他做个告别,妈妈。
我:好的,我们来跟他做个告别。
于是我们把它包起来的身体放在地上,像鞠躬一样跟它道了声:再见,乌龟。
娃的表情和态度让我霎时间温暖了全身,我还感到我似乎如释重负般地轻松。
我仿佛听到内心有人在说:你也做了和白猫的告别了。
是的,心愿已了,没有过多的安慰,只是全身心的倾听孩子的当下状态,陪着他度过痛苦的过程,这就是最好的陪伴。
而面对内在的自己,多了一份希望和照顾。希望自己不再那么痛苦,完成了之前未完成的心愿,带着告别后的轻松心情去面对人生种种。

照顾曾经破碎的心,重拾与孩子经历痛苦过程的勇气。
最后送给大家陈果老师的一段话: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哲学就是在精神上不断地练习死亡。”也就是说用哲学思考使自己在向死之境中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从而超越死亡。
这种超越不是让我们可以不死,而是让我们可以平静而坦然地面对死亡,然后自由而欢乐地迎向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