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阴阳失调病机
1.概念
①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②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
③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2.阴阳偏胜
(1)阳偏胜的概念、特点、形成 原因及病理表现
①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②临床表现:阳胜则热,一般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病证。
③预后:阳胜则阴病———阳热亢盛日久伤阴,出现实热兼阴亏病证或虚热证。
(2)阴偏胜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①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②临床表现:阴胜则寒,一般表现为阴寒偏盛而阳气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病证。
③转归:阴胜则阳病———病变日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或虚寒证(病久由实转虚)。
3.阴阳偏衰
(1)阳偏衰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①含义: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衰退或衰弱,代谢缓慢,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②临床表现:阳虚则寒。一般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
(2)阴偏衰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①含义: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②特点:阴虚则热。一般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代表症状为: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 红少津,脉细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1)实的病机(邪气盛则实)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①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②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③形成: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
④表现:体质壮实、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2)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①含义: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②特点: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③形成:因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损耗、邪气损害等导致气、血、津、液、阴阳耗伤,或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或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而致虚。
④表现: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2.虚实真假
(1)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①含义: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 假象。
②
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激发功能 减退所致。
③表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 时减、腹痛喜按等假象。
(2)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①含义: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②形成: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③表现: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 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3.虚实转化
(1)由实转虚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的病理转化过程。
(2)由虚致实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的病理转化过程。
4.虚实夹杂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1)含义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2)形成实性病变失治,邪气耗损正气,或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3)表现
①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既可以见到面黄气虚等虚证,又可以见到呕吐腹泻等水湿留滞的实证。
②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邪热炽盛灼津导致气阴两伤。
中医考研的同学可以到Q群636214958、1016661936 一起学习交流
想了解更多刘应科老师的中医考研书籍请到天猫云图盛世图书专营店选购,更多强化知识点可关注高教考试在线官网,有免费中医课程相送哦~
更多考研资讯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