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读完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对于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 -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对于鸦片战争的细节有了深入的认识,感叹清朝末期中国的落后与愚昧,“天朝”崩溃实属历史必然。
一、不知己不知彼百战尽殆
简单回顾鸦片战争缘起,看彼时天朝对于战争态势的无知。必须要从中国人很熟悉的一位清代将领说起,那就是林则徐。

天朝不识“外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一路南下,此行的目的是查禁鸦片,也就是查禁英国等国贩运的烟土。不得不提的是,是时清朝,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对于英国的了解几乎为零。 从当时的奏折可以看出,官员禁烟仅仅是从国内事务角度来看的,他们不可能把禁烟带来的后果与中英关系关联起来。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道光帝用内阁明发的让各位要员各抒己见的谕旨,是通过刑部咨会或者户部咨会,而不是由礼部咨会或者兵部咨会的方式传递出去的。可见,当时的认知已经埋下了战争的伏笔。
英国人对于查禁鸦片的反应,天朝无人能识。这段时间,英国人也没有闲着。1838年7月,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马他伦(Frederick Maitland)就率领两艘英舰来到广东虎门外,向中国展示武力。但当时的两广总督邓廷桢根本没有弄清楚英国人的意图,1838年8月15日,他的奏报称马他伦来华的目的有二:一是“稽查商务”,二是“改变旧章”(即不用“禀”字),避重就轻,对于马他伦致关天培的公文,也就是“水师船只随时来粤”的隐晦要挟毫无提及。战争的隐患在清朝官员的眼里毫无觉察。不仅不报警,而且还描述马他伦等人“恭顺”之状,并谎称其离开中国海面。
道光帝严令,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在整个禁烟过程中,林则徐虽然有权节制广东水师,但是道光帝要求勿起边衅,也就是不能大规模用兵。因此,禁烟大抵相当于今天的反走私警察行动。道光帝有此想法可以理解,此时他已经年近六旬,施政以守成安静为归。但是林则徐作为一线主帅,也是这么想的,而且他在广州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向道光帝保证,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禁烟效果显著,英国人大受损失,战争恶魔来袭。1839年6月3日,根据道光帝的谕令,林则徐在虎门共销毁鸦片19176箱又2119袋,实重237万斤。这个数字占1838年至1839年季风季节运往中国鸦片总额的六成左右。但是,英国人需要的是鸦片贸易带来的经济收益,中国人竭力想取消这一贸易,这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所以,1839年,英国外相巴麦尊,这个醉心强权霸权的人,在收到义律报告后,已经决定要对中国动武了。10月1日,英国内阁议会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前往中国,10月18日,巴麦尊训令义律做好次年4月份战争准备。也就是说,当清朝上下正在为虎门上空鸦片销焚的气息而振奋时,战争的恶魔已经出现,悄然潜至 。然而,对于这一切,林则徐毫无觉察。
战争情报在于眼前,却视而不见,直至战争开端。1840年2月,林则徐听到澳门葡萄牙人在传闻,英国姜葱本土以及印度各调军舰12艘来华,他认为这是义律大张其词,无足深论。1840年3月24日,英舰“都鲁壹”(Druid)抵达广东海面,林则徐闻讯,写信给密友怡良:“所云尚带二三十船之语,则皆虚张而已”。1840年4月,美国领事禀林则徐,告以本国以及英国报纸载,6月英国将封锁广州港,要求尽早让美国船入口开舱,林则徐对此不以为然。1840年6月,英军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4艘,而林则徐在奏折上说:“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竟然将一次即将到来的战争,判断为一次大规模的鸦片武装走私。7月17日,英军占领舟山12天,战争到来。
从以上战争开始之前的种种可以看出,天朝上下对于世界以及战争的来临是何等无知和毫无准备。虽然林则徐当时配了4名翻译,对于英国的位置、面积、人口、军队、舰船等已经了解,但是这些数字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误判。
二、战略落后,军力更是不济
如果说战略和情报上的落后还不足以让战争失败,那么军力不济则给了致命一击。清朝的军力可以用如下几个字简要概括——武器落后、战法落后、兵力编制混乱、单兵能力差。
武器落后。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这给英国的国力和武器发展带来极大提升。19世纪,英军已经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清军的冷兵器,还停留在刀矛弓箭之类,名目繁多,十八般武器应有尽有。清军的火器,简单来说就是“土枪土炮”,笨重,工艺粗糙,射击距离短,稳定性差,遇到下雨就歇菜。而且这些火器也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仿造明代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夷大炮”,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两百来年。更可怕的是,清军的武器制式繁杂,比如鸟枪,种类达58种之多,难以规模化制造和维修。射程只有100米,射速1至2发/分钟。而此时的英军,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两种军用枪:一是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射程200米,射速2至3发/分钟。二是,布伦士威克士前装滑膛击发枪,射程约300米,射速3至4发/分钟。关于火炮,从射程、射击速度、射击范围、射击精度、炮弹威力等,都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舰船更是没法比,无论从数量、排水量、用料、可以装备的炮位数,都差很远。
战法落后。在整个鸦片战争从1840年开始,到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清军的战法一直停留在火攻,陆地炮台防御的阶段。基于前面的武器比较,英军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海陆军配合作战的近代战法,清军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虽然清军备战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防御,无论是关天培设计的虎门炮台防御体系,还是颜伯焘的厦门石壁,都被英军先通过船坚炮利的军舰远程进攻,然后派遣小船迂回到炮台后方进行登陆作战各个击破。英军的进攻,从广州到厦门到浙江到上海,无不是利用这一单一战法,屡试不爽。最可笑的是,清军将领还在用三国演义中的火攻方式,而且还尝试了不只一次,但是一次都没有成功过,对于英舰毫无威胁。
兵力编制混乱。从兵力上看,当时清朝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80万;反观英国,当时正规军才14万,加上担负内务任务的国民军6万,总兵力20万。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国远征军总兵力高峰期约20000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0。然而,人力上的优势在当时的清朝兵力编制体系下根本没法带来战争上的优势,主要原因如下。

清军编制弊病在于,营以下没有固定编制,兵力分散,承担任务繁多,难以快速集结。兵力根据驻守地区是否冲要、执行任务繁简程度决定,人数从200人到1000余人不定。即使是同一个地方,还会继续分散,比如县城以及周边汛地。吴淞800名士兵分散在县城以及35处汛地,每一汛地驻兵数人、十数人,全国各地的驻兵方式类似。所以,营以下的部队,并不是集中驻扎。
之所以如此分散,跟清军的职责有关。他们肩负着维持社会治安,保持政治秩序,战争准备等。说白了,清军当时兼有现在国防军队、警察、武装警察等各种责任。所以,战时抽调部队非常耗时,特别是如果跨省调军,起码得三四个月才能到达战斗位置,效率十分低下。
单兵能力差。清朝的兵役制度是一种变形的募兵制。早期的八旗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兵户可免征钱粮赋税。而且当兵是接班制度,父亲退出后,儿子继续填补,而且一旦被募兵,就成了终身职业,所以清军的平均年龄很大。比如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清军被打死的9名士兵中,30岁以上的有5位,最大一位59岁。清军不打仗的时候就跟现在政府里面的公务员一样,按时上下班,平时操练很少,单兵能力极差。而且家属都是随军的,也会影响战斗力。清军的军饷并不高,军官敲诈勒索,收受贿赂的腐败现象十分常见。
总之,整个清朝后期军队体系已经腐烂,再加上武器不行,鸦片战争中要想打胜仗几乎不可能。
三、主“剿”还是主“抚”应该理性对待
在整个鸦片战争过程中,主“剿”的人始终是比较多的,而且开始之初全国上下的官员绝大部分赞同主剿,上至道光帝,下至一线代兵的将领。但是,战争开始后,从广州一路向北到厦门,宁海、定海、镇海、吴淞、乍浦,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并没有让清朝统治者认清现实,道光帝一直催促他派往前线的钦差大臣,将军,包括林则徐、琦善、杨芳、奕山、奕经,最后放弃抵抗。
按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在当时的情况下,清政府要想打赢鸦片战争几乎不可能的。如果理性分析,当时直接跟英军义和,考虑如何在谈判过程中尽量维持国家领土完整,做出一定牺牲,伺机报仇也许是最好的方式。整个鸦片战争,清政府劳民伤财,花了好几千万的银子,最后换来的还是不平等条约。我比较认同作者的看法,当时的日本,同样面临西方列强的欺凌,到1858年,日本与美国、英国、俄国、法国、荷兰等签订十多项不平等条约,避免了战争,最后通过明治维新崛起,二战时期血洗西方各国。当然,我并不是说二战是正义的战争,只不过日本这个民族通过这种方式换来了国家的崛起,才有实力发动全世界范围的二次世界大战。
四、弱国无外交,中华崛起之路
回首整个鸦片战争过程,最让人痛心的不是清政府的腐败,而是泱泱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在近代因为闭关锁国落后无知,在战争面前无能为力,兵败,只能任人宰割。弱国,在强国面前也就无所谓外交一说了,而且当今世界还在不断上演这样的历史。
回首过去几百年,大航海时代崛起了西班牙、葡萄牙;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崛起的大英帝国横行于19世纪;20世纪崛起的德意志,发动了一次、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中后期日本崛起,遥遥领先。21世纪,东方巨龙已经觉醒,以上国家纷纷落后于中国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未来50到100年应该属于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