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常是听长辈讲:不好好念书,以后大学都考不上,能有什么出息?
上了大学,又听老师说:不考研,你以后肯定会后悔的。
自己终究还是没能顺着老师所指的路走。
现在,自己毕业快两年,也并没有因为当初放弃继续深造而后悔。
日子虽然过的平淡,却也没想象中的那么糟。
虽然以本科的学历不足以谋求一份看起来体面的工作,但至少对现有的工作并不厌烦。
考研=有出息?
相信看过《演说家》的人都对张雪峰有着深刻的印象:一个被上课耽误了的相声演员。
在他看来,考研主要有三大好处。
1.给自己一个提升学历的机会。如果你未来的工作用得着学历,那么就一定要考研。
2.给自己一个换专业的机会。在大学里,要想换专业,成绩必须在全院的3%,但如果能进该专业前3%,又干嘛要换专业?
3.提升自己的人脉关系。人与群分,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导师,他所拥有的人脉能分给你哪怕是极小的一部分,对你的未来也会受益良多。
在他看来,每一个还没有考虑清楚的大学生都应该考研。只有考研,拥有高学历,以后才能有出息。
其实这只不过作为一个考研规划师的强盗逻辑。
考研规划师的任务是为考研的学生做规划,所以他的演讲更多的带有私心。
作为一个规划师:
1.系统知识肯定远远比不上专业的考研导师。
2.凭一张嘴吃饭,比攻坚某一门学科轻松得多。
3.如果不说考研怎么怎么好,学生不考研,那岂不是砸了自己手头里的饭碗,
很多不愿考研的人,看到宿舍的其他几个人都在忙着考研,自己也就跟着复习。
但盲目的加入到考研的大军,并不会给自己多大的帮助。一个人该不该考研,获取更高的学历,不应由身边的人决定。
要知道不考研绝对不等于没出息,高学历也一定不等于有出息。
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在你没有彻底弄清楚之前,你为考研所做的所有努力,有时非但帮不了你,反而会束缚住自己。
我们当然知道什么样的企业去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学历。
单以获取高学历为目的深造,终究经不起考验。
常有人说,我不想工作,也不知道毕业了能干些什么,所以选择继续深造。
学校虽然是个小社会,但较之于大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却也算得上是片净土。
但在净土里呆的的久了,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很容易造成脱节和不适应。
前段时间,中青报所发表的一片文章名为《寒门博士之死》的文章,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一个从“农门”跳到名校的博士生,选择在寒冷的灞河结束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
相信看过报道的人对整个事件都有大致的了解。
从小家境贫寒的杨宝德,在学习上一直都很用功,在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凭借着不断努力,如愿的成为了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
但一向性格内向的他在换了导师之后,愈发的沉默寡言。不善于打交道,不会拒绝教授对他提出的各种要求,让他每天极为痛苦。
在他出事前的一个礼拜,甚至还兴奋的跟女友商量着一起出国留学的事。本可以有个光明的未来,却终究没能等到这一天。
杨宝德是不幸的,他一生如昙花,挣扎的太长,绚烂的太短。
虽然杨宝德事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却值得很多人反思。
即使拥有再高的学历,如果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手里拿着的不过是一张毫无意义的白纸。
高学历并非是把万能钥匙。学历不等于能力,能力才等于成就。
人之所以迷茫,不知所措,并非他不具有国家教育部所下发的学历。而是没有足够的能力,亦或是不知道自己该在哪方面建立这样的能力。
心若通明,必会不惧风雪勇往直前,心若迷惘,再高的学历也不过是虚妄的摆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