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成都的茶馆和欧洲的咖啡馆
在透明的玻璃杯里泡上毛尖,一根根葱葱莹莹地竖立着,从杯子外面看过去,水有一点点荡漾,毛尖就如天鹅舞的芭蕾女孩,翩翩起舞。
喝茶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富贵人家有富贵人家的饮茶之道,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开怀畅饮。
红楼梦中泡茶要用某年某月某日的雪水,精心贮存,精致昂贵的茶具。茶分几道汤,第一道汤是要倒掉的,饮要细细慢慢地品,刘姥姥的牛饮惹得一番嘲弄。
市井之人也有喝茶的去处,比如成都的茶馆,那就是大碗大碗地喝,慢慢地聊家长里短,逸闻轶事。
咖啡在中国作为舶来品,向来是小资的津津乐道,不是贫民能消费和喜欢的物品。记得被小资奉为鼻祖的安妮宝贝在文中说她极喜欢在咖啡馆写作,这也许是一种锦衣夜行的繁华孤单,让孤单的观望置身人间,更直接也更清冷。
咖啡在欧洲就和茶在中国一样,雅俗共赏。和中国有禅茶一样,欧洲的咖啡也总是和文化联系起来,听到左岸咖啡就联想到大批的艺术家和文人。

二、意大利的咖啡故事
对意大利产生直观的感受是看茱莉亚罗伯茨的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失恋的茱莉亚罗伯茨选择意大利作为她疗愈失恋的第一站,原因有两个——美食和像诗歌一样优美的意大利语。
对于美食的,有意大利人在二战期间的神奇表现作证——“当其他国家都在忙着开发新型武器时,意大利人因为想要整点美味的军食而发明了冷冻干燥的食物保存法……”“在被敌军缴获的物资中,红酒比弹药的数量还多”
意大利人对于美食严谨专注,热情并且持之以恒的努力,意大利面和通心粉,包括我们要说的咖啡,绝对令其他文化难以望其项背。
我们耳熟能详的咖啡饮品几乎都来自意大利,卡布奇诺是意式浓缩咖啡和奶沫、牛奶混合的花式咖啡,玛琪雅朵则是意式浓缩咖啡上加一勺浓浓的奶沫。
咖啡馆在意大利遍地开花,总人口6000多万的意大利,职业咖啡师有27万,半数以上从业超过十年,他们都是咖啡上拉花的艺术家。
意大利人拒绝用塑料杯子盛咖啡,拒绝外卖咖啡,认为这是亵渎神灵。
意式浓缩咖啡利用蒸汽压力,制作快,喝的也快,站着和咖啡是意大利特有的风俗,很多小型咖啡馆都不设座位,而设座位的咖啡馆,坐着喝是站着喝的三倍价钱。
美国星巴克的创始人在自传《将心注入》中回想他当年创业狂热追随意大利咖啡文化,音乐播意大利歌剧,卖意式浓缩咖啡,而且,不设座位,拒绝外卖……最后,终于因为美国人民的不接受而克制住了这份狂热,因地制宜。
意大利的帕多瓦有“三无”之名——“田中无草,教堂无名,咖啡馆无门” 。“咖啡馆无门”是指帕多瓦大学中心对面的咖啡馆——佩德罗基咖啡馆。
中彩票宛若灰暗人生中莹莹飘着的气若游丝的希望之光,心里慕求之,然机遇之难得,难于上青天。而这个佩德罗基咖啡馆的创始人,真的就是凭空被彩票砸中的人,因为他从来就没有买彩票的意愿。无心栽柳柳成荫的幸运,让我们这些有心插秧的平凡人真想找个地方抱头痛哭一场。
佩德罗基是个卖水果的小贩,倾其所有,又借了钱买了一栋楼想改造成咖啡馆。这是个大脑发热的粗心汉子,买了后发现这栋房子没有存放冰块和饮品的地窖,没办法,就自己挖吧,挖着挖着,房屋居然坍塌了。
虽然我们也给自己励志“坚持就是胜利”,可心里都知道,若没那份幸运,坚持就是地狱。
佩德罗基可不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他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笨的出奇,却永远被幸运砸中。他不服气啊,就接着挖呀挖呀,居然挖出了一个老教堂的地窖,藏有大量宝物。
佩德罗基这下激动的,他是个一根筋的人,大笔的意外财富不用来花天酒地,而是成就了他的梦想咖啡馆。从1816年开始,用了15年装修才开业,开业后还不停施工,又用了11年才全部完工。
“咖啡馆没有门”是因为佩德罗基咖啡馆24小时营业,所以不设门。
这是个极尽奢华的咖啡屋,却开在大学对面,成为帕多瓦大学师生争论文艺复兴思想的聚集地,也是1848年学生起义的指挥中心。可见佩德罗基的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上帝赐予他这份财富,就是让他实现他的文艺梦吧。
三、法国的咖啡故事
意大利的咖啡文化中包括咖啡本身以及咖啡馆文化,法国的咖啡馆像我们的茶馆,咖啡乏善可陈,却是各种消息和思想的交换处。看电影里,茶馆经常就是革命事件的诞生地,法国的咖啡馆也有这个特点。
法国咖啡馆孵化了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的文艺创作热潮,以及20世纪层出不穷的艺术大师,这不是中国的茶馆可以比拟的,茶馆应该更像是一个江湖,像周星驰在《功夫》一片中描述的九龙寨,高手隐而不言,聒噪的都是无能之辈。
咖啡馆在17世纪40年代刚出现在法国的马赛时,门庭冷落,差点关门大吉。那时法国人普遍对咖啡有不好的印象,认为咖啡会诱发中风、阳痿、消瘦等疾病,甚至有医生出来支持这种观点。
所以,开始维持咖啡馆的消费群是穷人,将免费取暖看报纸聊天取乐的场地从酒馆转移到咖啡馆。
17世纪晚期,城市布尔乔亚兴起,咖啡馆成为政治精英、文人雅士进行公共沙龙的场所,人们在这里高谈阔论、分享见解。
18世纪晚期,咖啡馆在法国大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法国大革命三巨头罗伯斯庇尔、丹东和马拉在这里畅谈变革社会,打倒暴君的理想。在1789年,革命党人捣毁了巴士底狱。
巴黎的首家咖啡馆是意大利人在1686年建造,内部模仿凡尔赛宫,对面是法兰西戏剧院。
当创始人的儿子接手这家咖啡馆后,这里成了思想家、革命家的摇篮——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设第一部世界百科全书的作者等等。据说发迹前的拿破仑也光临这里,还因欠下咖啡钱留下军帽抵押。
大革命结束后的和平时期,无数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以咖啡馆为据点激发创作灵感。
塞纳河左岸的德马格咖啡馆,在20世纪20年代集聚了一批超现实作家和画家,整日激烈辩论,碰撞出各种思想的火花,最终开创了以咖啡馆命名的文学奖“德马格文学奖”,延续至今。
这个年代,技术飞跃进步,人思想钝化,生活越来越平庸,法国的咖啡馆在做什么?
如今咖啡对法国人来说,意味着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和浪漫情调。最常见的是露天咖啡馆,人们沐浴在阳光下,品饮咖啡,听街头音乐,看人来人往,这种资产阶级浪漫情调,几乎就是中国咖啡文化舶来的全部内容。
四、咖啡的旧时光
如果硬要比较意大利和法国的咖啡文化,虽然赞叹意大利人在美食上的热情和创造力,然而法国的咖啡馆里,曾有萨特和波伏娃对真理的探讨,《尤利西斯》的诞生与面世,思想之光芒比美食更隽永恒长。
不过就是对于法国这个超级懒惰、热爱休假的民族,也抵不住技术带来的及时满足感,咖啡馆倒闭了很多,盛况不在,令人唏嘘,当时代在快步前进时,怀旧只能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情怀,飘荡在旧日越来越泛蓝的冷光照片中。

推荐书目:《咖啡原来是这样的啊》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