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写到“芒果街上的小屋是我们的,我们不用交房租给任何人,或者和楼下的人合用一个院子,或者小心翼翼别弄出太多的声响,这里也没有拿扫帚猛敲天花板的房东。可就算这样,它也不是我们原来以为自己可以得到的那样的房子。” 看到这几句话,我想到的是原来合租房子的人感受大都一样,要稍微小心翼翼地生活,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要忍受不同人的生活习惯,要压抑自己的某些个性。这些其实在毕业参加工作之后经历过,一开始认为坚决不能和男生合租,后来第一次租房子的屋子里有四个男生,有一个女生,但是还特别的个性,抽烟、喝酒,比同住的男生还要爷们。为什么会住在那里呢,因为离公司近,房租还能承受得了。
作者理想的房子是怎么样的呢?是一所永远属于他们自己的大房子,这样的话,就不用每年都搬家了。房子会有自来水和好用的水管。里面还有真正的楼梯,不是门厅台阶,而是像电视上的房子里那样的楼梯。我们会有一个地下室和至少三个卫生间,那样洗澡的时候就不用告诉每一个人。房子是白色的,四周有树木,还有一个很大的院子,草儿生长着,没有篱笆把它们圈起来。
这是幻想中的房子。
那作者的芒果街上的小屋是怎么样的呢?书里写到:“它很小,是红色的,门前一方窄台阶,窗户小得让你觉得它们是在屏着呼吸。几处砖蚀成了粉。门前那么鼓,你要用力推才能进的来。这里没有前院,只有四棵市政栽在路边的小榆树。房子里只有一个卫生间,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合用一间卧室,妈妈和爸爸,卡洛斯和奇奇,我和蕾妮。”这一段对于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描述,是不是也正是一些并不宽裕的家庭的环境的描述呢。

所以这本书讲的并不是什么特别开心的生活,也不是富人的生活,是特别特别普通的普通人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伟大的让人觉得励志的事情,没有教人成功的秘诀,但是却无比的真实,真实到打动人心。就像一些纪录片一样,并不热血沸腾,并没有华丽的场景,只是平平淡淡的生活,琐碎而繁杂,甚至会有丑陋多过于崇高,但是让人热泪盈眶,也会在人的心里埋下一种力量,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
遭受父亲家暴的萨利,只是和朋友邻居说自己是摔跤了。生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姨妈,大家在游戏中争相模仿她,大家尽情地游戏,欢乐,没有人在意她快要死去。总是盯着我看的街上的流浪汉,还有她和热情的女孩子的爱情,我也在想象着自己的爱情。我为了和同学一样,也要吵闹着带饭去学校和大家一起吃,哪怕被嘲笑,被老师教育。我和小孩子们一起骑自行车的开心。有很多孩子的单身老女人,要挣钱养家,自然没有太多的时间管教孩子,陪伴孩子,孩子成为捣蛋调皮的人。做家具买卖的吉尔,穿着坏了的高跟鞋跳舞的我。
这些很凄惨,很让人气愤不平的事情,在作者的笔下,并没有很详细的描写,没有浓墨重彩,只是旁观者的角度,只是几句话或者几百字的叙述,更多是能够感受到的作为一个孩子般的视角,好像懵懵懂懂。但是,这也是这本书的特点吧。
书里写到的一个个片段,一个个人物,就像是我们生活周围的人,当然,我说的不是住高档小区豪华别墅的人,不是出入高端写字楼的人,而是那些不富裕的人,那些为了生计而有些发愁的人,还在生存阶段而谈不上生活质量的人,那些并没有多少文化水平的人,那些住在嘈杂环境中的人……
也像是描写的村子里的张三李四的事情,鸡毛蒜皮的事情,隔壁邻居的吵闹声,玩摇滚的声音……

这本书是带有自传性色彩的,芒果街被设置在芝加哥贫民窟移民区,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墨西哥后裔的女性面临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所以这本书会有点沉重,但是因为作者孩童般的视角,并没有感受到那些愤世嫉俗的强烈情感。
我们可以看这些可爱的文字:爷爷睡在客厅的沙发上,牙缝里漏出鼾声。他的脚又白又胖,像厚厚的玉米肉粽,他把它们扑上粉,套上白袜子,塞进棕色皮靴里。
奶奶的脚像粉红珍珠一样好看,穿着天鹅绒的高跟鞋,走起路来一歪一扭。可她还是穿着它们,因为鞋子漂亮。
只有妈妈的头发,妈妈的头发,好像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结,一枚枚小小的糖果圈儿,全都那么卷曲,那么漂亮,因为她成天给它们上发卷。
作者总是能够看到那些琐碎里的温暖,那些吵闹下的安静,那些成长,那些纯真。
有时候,看看这样的书,这样更为平民更为接地气的生活出现在书里,虽然不是一个国家,但是,生活中的问题烦恼大都大同小异,琐碎的,嘈杂的,更为真实。有时候需要接近这种真实,接受这种真实。也许它不总是那些小确幸,不总是踏青赏花去旅行,不总是温暖励志而有用,甚至怀有一点点的悲凉,可是我觉得,这种真实不应该被排挤出去,不应该被避开。而且一些悲凉之中带着的温度会给人更多的力量,也更为动人。
作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的不单是美国的事情,也是你们的。我肯定,在中国,也有这样一条芒果街,陌生人去到那里时,会感到一种“恐外”的氛围。尤其,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中,如此多的群体在交互相融: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中产者与贫民、男人与女人。我们每天都在跨越疆域,甚至不用离开自己的家就这样做了。

在书的最后,作者描述了一间她自己的房子,她说“不是小公寓。也不是阴面的大公寓。也不是哪一个男人的房子。也不是爸爸的。是完完全全我自己的。那里有我的前廊,我的枕头,我漂亮的紫色矮牵牛。我的书和我的故事。我的两只等在床边的鞋。不用和谁去作对。也没有别人扔下的垃圾要拾起。只是一所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自己归去的空间,洁净同诗笔未落的纸。”
看到这一段话,就像是被作者说出了自己的内心。一个干净的,安静的,敞亮的,属于自己的房子。描述的不仅仅只是房子,渗透地还有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读书的时候能感受的到作者想要离开芒果街的渴望,这也几乎是等于对成功和富裕的追求,但是作者在最后说,“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留在我身后的人,为了那些不能够走出去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关于一个人在世界上寻求自我,寻找一片归属之地的故事。
读书的时候也会想到电视上的北京的胡同,北京的那些被拆掉的老房子,想到在展览上看到的绘造社的《脏街42号楼的轮回》里的三里屯脏街。那一条被拆掉了的老街,网上却又很多在怀念它,在回忆之前充满生活气味的夜市、串串香,那些小馆子和大排档。
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时代的产物。绝大多数人也只是随波逐流。

读完这本书,很大的感受之一是,希望能像作者一样用澄澈的眼睛打量周围的世界,用诗一样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
而你想要一间怎样的屋子呢?屋子里添置些什么呢?屋子周围有什么呢?那里是否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否能看见星星和月亮,还有云?是否有你疲惫生活里的点点星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