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刚过,野外的蛐蛐叫得特别响,特别清脆,特别欢快,就勾起了我童年捉玩蛐蛐的许多往事……。
那时读小学的我们,整个暑假有两大玩耍的主题:一是玩水;二是捉玩蛐蛐。
捉玩蛐蛐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抹不去的清晰记忆。
当时我家所在城里没有几幢超过三层楼的大厦,全是平矮的砖瓦结构的老房子和老台门,全是青石板铺成的路,很少有水泥铺路。
勤劳的绍兴人,自食其力的能力特强,只要有空地,就会见缝插针,房前屋后种菜种豆种瓜,在河边种丝瓜搭丝瓜棚,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不但到处是菜地,瓜棚,而且到处是残墙瓦砾,杂草丛生,是我们小孩捉蛐蛐的好地方。
我家就住在城乡结合部,出台门前不到五百米就是东街,出台门是一大片六三年大台风留下的残墙塌屋,后面不到五十米就是塔山大队的稻田,再走最多三五里来地,就是绍兴的老城墙、护成河与稽山桥一带,那时是一片荒凉,杂草丛生,坟丘石椁无数,到了秋天到处是蛐蛐鸣叫声,是想要捉到好蛐蛐必去的地方。
我们孩时捉蛐蛐没什么专用工具,捉到蛐蛐通常用两种方法装蛐蛐,一是用较硬的纸,卷成雪茄烟粗的纸筒,一头拧紧,一头不拧,待捉到蛐蛐后,用嘴吹开纸筒,将蛐蛐放入纸筒内后再拧紧,这种装蛐蛐的方法比较简单,方便随身携带,缺点是不注意容易将装在里面的蛐蛐挤压死,也容易被蛐蛐咬破纸筒逃走;第二种是用竹筒子,就是截一段一头带竹节的扫帚把,顺凹处用刀割出宽不超出两毫米的长缝,再在竹筒的横截面,隔约一寸用锯锯出一条宽不超出一毫米,深度是竹直径50%的缝,在用几张与竹筒一般宽的硬纸板插入缝内,将竹筒隔开为四到五隔,竹筒头用棉花塞住,这样就成了能装四、五只蛐蛐的蛐蛐筒,这种装蛐蛐的竹筒的好处是一筒能装四五只蛐蛐,而且不怕挤压蛐蛐,也不怕蛐蛐逃走,缺点是携带不方便,一只手始终要拿着,影响双手捉蛐蛐。
那时家里装蛐蛐的所谓蛐蛐罐,大多用玻璃瓶,破瓷缸或残缺的陶杯,如有一只正宗的蛐蛐罐那是很宝贝的奢饰品。
暑假里,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三两成群去捉蛐蛐,有时晚上去捉,有时清晨去捉,有时中午冒着酷暑去捉,有时雨后去,这四个时间捉蛐蛐各有利弊。
晚上捉蛐蛐,因为蛐蛐鸣叫最用劲,最清脆,最容易找到蛐蛐的位子,特别是有些在石缝中鸣叫的蛐蛐,就是被电筒光照到,也不会停止鸣叫,你用蛐蛐草冼其须须,蛐蛐会开钳追着咬,可顺势将它引入蛐蛐竹筒内,但晚上捉蛐蛐除了电筒,还是必须有蛐蛐罩,否则晚上蛐蛐一跳,用双手去扑蛐蛐,双手会档电筒光,经常会弄残或弄伤蛐蛐,另一方面晚上捉蛐蛐很费电池,我们小时候买不起电池,因而常常空有电筒。还有一点,过去夏天没空调,上半夜人们大多在外面纳凉,翻砖倒瓦碰动草丛瓜藤会引起蚊子虫子的 骚动,遭到附近纳凉人的谩骂与驱赶。
清晨,尤其是雨后的清晨,是蛐蛐叫得最欢快的时候,是捉蛐蛐的好时机,这时不用电筒,不用罩,人少安静,气温也低,最能找到蛐蛐的位子,但这时的蛐蛐最敏感,稍有动静就会停止鸣叫,所以清晨捉蛐蛐必须轻手轻脚,可清晨或雨后也是蛇、蜈蚣等毒虫最活跃的时候,特别是一些杂草丛生的地方,不敢贸然进入,同时清晨往往是种菜与浇地施肥的好时机,也是自留地主人抽空乘凉爽劳作的时间,这时就是听到蛐蛐在南瓜地、毛豆地叫得再响,轻易不敢去捉,怕被种地人发现,不但捉不到蛐蛐,弄不好原来已捉的蛐蛐也会被没收,弄得“偷鸡不着蚀把米”。
中午捉蛐蛐,这时人最少,蛐蛐一般不再鸣叫,凡此时鸣叫的蛐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滴得皮、滴得皮”弹琴的蛐蛐,就是蛐蛐在交配时发出的声音;二是中午发生争夺领地或交配权打斗时蛐蛐发出的鸣叫,这些蛐蛐大多在比较阴凉的南瓜藤与毛豆蓬下,此时的蚰蛐反映往往比较迟钝,有点动静,停止鸣叫不一会就又会继续鸣叫,容易发现,也最容易捕捉,但要捉到蛐蛐,一定会发生翻掉南瓜藤,挖起毛豆根等情况,所以要时刻提防菜地主人突击来捉我们;三是中午太炎热,出汗后落在身上的南瓜与毛豆细毛,会弄得你身上皮肤发痒,使劲抓挠,一不小心会抓破皮肤出血,就会引来蚊虫与“相虱”的叮咬;四是有些竹蓬树蓬下是“拖脚大黄蜂”的巢穴,这是最危险的,不小心碰到,咬一口疼得你在地上直打滚,我曾尝过拖脚大黄蜂叮咬的苦头,至今心有余悸。
我们很多时间是在中午结伴去捉蛐蛐,一是早上要睡懒觉,二是因为中午许多父母都在上班,有些虽然父母中午回家,但父母一旦睡午觉,我们用暗号叫一声,他们就乘机偷偷溜出来。
捉玩蛐蛐给我的小学暑假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蛐蛐有很多种:有没长翅的‘赤膊蛐蛐’,有头如大盖帽的“棺材头蛐蛐”,有尾部有二刺中间带一长管的“三枪蛐蛐”(雌性蛐蛐),有个头比我们所捉两枪蛐蛐大一倍多“油节铃”蛐蛐,有尾部带二刺的“二枪蛐蛐”(雄性蛐蛐),它正是我们捉玩遇敌能战的蛐蛐,玩蛐蛐就是玩它:遇敌即斗的勇敢精神。
小时捉到蛐蛐,我们一般是这样玩的,先是与自己的蛐蛐斗,将其分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分级别养在不同的器皿内,喂些米饭、毛豆、辣椒与水,只有常将军与无敌大帅可享用战败蛐蛐的大腿与腰子。然后在小伙伴之间比斗,赢的封为常胜将军,再与隔壁台门的小伙伴的蛐蛐比斗,全胜封为大帅,如果与其他来人比斗继续全胜,我们就会走出台门与社会上专玩蛐蛐的成人去比斗,继续战胜就誉为‘无敌大帅’,我清楚记得,我有两只蛐蛐曾被小伙伴誉为“无敌大帅”。
一只是我在寺池的石坎缝里,用灌水的方法,迫使其爬出石缝,捉到的一只我们称为“白头翁”的蛐蛐,因为它的肚子长出黑翅,我就给它取名为“大肚白头翁”,它鸣叫声低沉不很响亮,但英雄善战,我周围三个台门小伙伴们蛐蛐都败在了我的“大肚白头翁”将军之下,它成了小伙伴们认可得“无敌将军”,我非常高兴和自豪,于是总想着能与大人们养的蛐蛐去比斗。
一天打听到,花巷有为姓葛的老先生有许多善斗的好蛐蛐,在小伙伴的簇拥下,我捧着装有“大肚白头翁”蛐蛐的陶瓷缸,来找这位姓葛的老先生家,要与其斗蛐蛐。葛老先生看了看我的蛐蛐后说“我噶个年纪与那小人斗蛐蛐,话出去拆牌子”不肯与我们斗蛐蛐玩,可我们一再要求与其斗一次蛐蛐,旁边有些大人帮我们说话,葛老先生笑着说“那就让你们看一次热闹?”,说着回屋内拿出一个很漂亮的蛐蛐罐,同时接过我的陶瓷缸,把我的那只“大肚白头翁”轻轻地拨入他的蛐蛐罐内,然后告诉我们说“看好了,你那只蛐蛐肚子大,是白头,我那时是黑头,”接着用芊草把两只蛐蛐冼到头对头,并在两只蛐蛐的四根须须之间用芊草冼了一下,两只蛐蛐先是四根须须相互碰撞,接着同时向前,咬打在了一起,没到三个回合,我那只“大肚白头翁”被葛老先生的黑头咬了个大翻身,黑头蛐蛐紧追不舍,得意鸣叫,我那只白头翁蛐蛐狼狈逃窜,没处躲藏,葛老先生不得不用一片薄牛角片将其隔开,将一只很小的器物放入蛐蛐罐内,将我那只战败蛐蛐赶入小陶器内,取出后放入我的陶瓷缸内说“小倌人,这只蛐蛐不错,拿回去好好养吧,最好换一个好的蛐蛐罐,以后扣到好蛐蛐再来”,我与小伙伴们高兴而去,扫兴而归,我原还满怀希望,以为“大肚白头翁”好好养养能继续战斗,可事实是“大肚白头翁”从此就没了斗劲,也再没开过大钳,成了一只标准的“食大蛐蛐”,看在它曾经战胜过许多小伙伴们的蛐蛐,我最后将它放生。
自那次花巷斗蛐蛐经历后,促使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捉一只更好蛐蛐,再去与葛老先生斗一次蛐蛐。
于是我独自行动,起早贪黑一个人去捉蛐蛐,中午冒酷暑在野外捉蛐蛐。工夫不负有心人,一天中午我到草籽甸头,在一处坟堆旁的南瓜地里听到一阵蛐蛐叫声,这蛐蛐叫声特别脆、特响亮、特别震人耳膜,我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朝着蛐蛐的叫声寻去,这叫声就在上面爬满南瓜藤的坟丘边的残砖瓦砾内,看看正晌午,回顾四面又无人,再看看坟丘,不免让我打一寒战,开始犹豫起来,正在这时这只蛐蛐又一阵鸣叫,我完全被这叫声吸引,不顾一切匍匐向前,仔细寻听着蛐蛐叫,确认蛐蛐的正确位子后,就翻起南瓜藤,拔掉周围的杂草,迅速地搬掉蛐蛐周围的残砖瓦砾,不断缩小包围圈,当我小心翼翼掀起最后一块残砖时一只“油节铃”爬了出来?但我定眼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只大如“油节铃”蛐蛐, 这不觉让我心跳加快,我一秒不停掀砖拨瓦追寻这只大蛐蛐,可这只蛐蛐并不跳,只是在残砖瓦砾之间迅速的爬行,那爬行速度之快,让我忙乎不停,所以它爬到哪里,我不顾什么南瓜藤等,迅速追踪到哪里,后来它被我逼得爬到了一块大青石板上,我匍匐着好不容易才将它捉住,就在我把大蛐蛐捉住装入竹筒内,别在了腰后,准备回家时,突然后脖子被人掐住,紧接听见有人在骂“小畜生,今早看侬往哪里逃,赔我南瓜”,我的心一下子跌到了冰点。
我被菜地主人抓到了他家,但不管他怎样训问我父母姓名和家庭住址时,我就是不吱声,于是气得他前来没收我的蛐蛐筒,可我坚决不让他收我的蛐蛐筒,但我人小,力气也小,眼看蛐蛐筒要被抢走,急得我狠狠地咬住了他的手,他顺手一甩,把我摔倒在了他家门外,鼻血直流,于是我一边故意把鼻血往脸上擦,一边放声大哭,我的哭声惊动了他家的左邻右舍,都出来看究竟,见我流着鼻血在哭,纷纷上前劝说菜地主人算了,我趁大人们劝他的机会,流着鼻血拔腿就跑,他也再没追,我先跑到寺池洗去了鼻血,回到家后,把自己人为最好的“蛐蛐罐”一只陶瓷罐拿出来,将这只大蛐蛐慢慢引入陶瓷罐内。
然后,我仔细地打量着这只大蛐蛐,它大黑头,金黄翅,翅下还隐约可见一红点,用蛐蛐草冼它,大钳前黑后黄,追咬蛐蛐草时的八字大钳如铲子一般,在陶瓷罐内叫起来,回音震耳地响和脆,为了证明它的战斗力,我迫不急待将自己原有大将的蛐蛐倒入该陶瓷罐内,用蛐蛐草冼着它们,结果一个回合,我原先那只大将军就败下阵来,而且被咬掉了一条大腿。
我兴奋无比,马上将捉到大蛐蛐的消息告诉了小伙伴,他们立即前来我家观看,有几位还快速跑回家拿来自己所谓的“大将军”蛐蛐与我的大蛐蛐比斗,结果大多数不超过两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有得险些被大蛐蛐咬死,因此不到一星期,我与我的大蛐蛐名声大噪,除了小伙伴,还有好多成人都拿着他们认为勇敢善斗的蛐蛐来比斗,无不列外地败在我这只大蛐蛐门下,还在与成人蛐蛐的比斗中,赢得了一只正宗的蛐蛐罐,有位成人看我这只大蛐蛐特别喜欢,愿出五元钱购买,但我没同意。
自从我在草籽甸头坟丘旁南瓜地捉了好蛐蛐的消息一传开,那块南瓜地可遭了殃,成群结队的同龄人前去捉蛐蛐,有的白天挨了种地人谩骂或蛐蛐被没收,晚上就故意去 糟蹋南瓜,最恶作剧的是用小刀先在大南瓜割一个洞,掏出一些瓜瓤后往里拉屎,然后再将刚割下那块南瓜盖回,让它 闷洞 慢慢烂。我听了是很解气,但也认为太缺德了。
正当我为有如此神斗的大蛐蛐无比得意之时,一天早上,当我打开大蛐蛐的罐子时,我惊奇发现大蛐蛐的两条大腿僵硬地翘着,没法落地了,不管我用蛐蛐草怎样冼它,也无法改变,于是我又想起了花巷的葛老先生,急忙叫了几个小伙伴前往花巷。
来到葛老先生家,老先生问明原由,接过蛐蛐罐说“蛐蛐罐道蛮好哒”,接着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蛐蛐罐,也用蛐蛐草冼了一下我那只大蛐蛐说“这是只绍兴有名的‘乌头金翅’蛐蛐,这么大的确实少见,可惜了”,并转过身来对我说“你喂养不得当,蛐蛐斗乏力哉,侬拿回去接接地气看看能不能缓过来”,说完将蛐蛐罐还到了我的手上,我无奈地接过蛐蛐罐,与小伙伴无精打采地回到了家中。
到家后,我四处寻找给“乌头金翅”蛐蛐接地气的放养地,我突然发现,我家厨房灶台下得几块大地砖是放养“乌头金翅”蛐蛐接地气好地方,因为大地砖下没有浇水泥,于是我将“乌头金翅”蛐蛐放了出来,让它自己爬入大地砖下,虽然放入三天后,“乌头金翅”蛐蛐发出了鸣叫声,但我听得出来,这声音大大不如以前响亮清脆,我也曾几次掀起大地砖看过它,但我再也不忍心捕捉它,一直到冬天失去它的叫声为止。
为这只蛐蛐,我也付出代价,至此我的鼻子稍碰一下就会出血,成了绍兴常说的“痧鼻子”,影响我参军等。
可自上初中后的近五十年里,除了帮儿子捉过一次蛐蛐,我基本上没再捉过蛐蛐,但每到蛐蛐叫声传来时,还不时会让我想起童年捉蛐蛐的情景,勾起我捉蛐蛐的回忆,我很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蛐蛐的叫声,现在小区周围,绿花带里,树根下,河沿石逢处处是蛐蛐在鸣叫,而且叫声很自在,很欢快,我很少很少见儿童捉蛐蛐的情景。回想我们儿时,三五成群早出晚归地捉蛐蛐的勤快劲,我想蛐蛐决不会叫得如此自在的。
说来也巧,就在我写此文时,一位从小到现在一直在玩蛐蛐的朋友发来一段斗蛐蛐的小视屏,让我又大大过了一次玩蛐蛐之瘾。
可我好奇,现在玩蛐蛐怎么成了许多成人的爱好呀?我好像并没见到多少成人在捉蛐蛐呀!朋友告诉我,绍兴本地蛐蛐个小,不经斗,所以现在成人玩的蛐蛐大多是从外地买来的,一般都去山东宁津县去选购,说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蛐蛐市场,形成了吃、住、玩、购、养产业链,每年处暑后该县农民就会集中精力、物力、劳力从事蛐蛐捕捉生意,全国各地蛐蛐爱好者(虫友)都会赶到这市场来购买蛐蛐,这市场的经营户每年少则有几万元收入,多的有十几万的手收入,成了该县农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同时也促进了该县旅游业的发展,是该县重要的经济来源。还说蛐蛐已成为当今许多有钱人的玩物,有人一掷十几万元,购买几只能战善斗蛐蛐去玩,更有甚者拿蛐蛐作为赌博输赢的筹码,我听后感觉历史上玩蛐蛐最出名的宋朝,若与此相比是不是也得甘拜下风。
这是“玩物丧志”的表现?还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我真不得而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