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67章 我有三宝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6-12 22:01 被阅读0次

【第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按照庄子学派的说法,老子之道的精髓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而有志于此道的,除了老子,还有关尹(《庄子·天下)。那个时候,大概仅此二人而已。后来,韩非子对老子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写了《解老》《喻老》,进行了解读。庄子学派也有一些研究,体现在《庄子》中。

老子对于天下人不理解他的“道”,似乎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在那个时候,能够达到如此高的认知程度的有几人?就算把“诸子百家”全算上,总共也没有多少人。因此,一般人不了解老子的道,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而老子认为,天下人认为他说的道太大了,有点大而无当了,什么也不像。老子说,对了,就因为“道”太大,才什么也不像。如果像什么东西,那就不是什么“大”道了,它早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说老子之“道”大,确实如此,老子自己就说过,“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25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14章);说老子之道“似不肖”,因为“道”本来就不是个物,怎么能“肖”呢?所以老子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所以,一般人是难以理解,“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第41章)。

既然人们都不理解老子的“道”,老子就具体而言他的道了。他说,我有三件宝贝,我一直保有并坚守着。一个叫做“慈”,一个叫做“俭”,一个叫做“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件宝贝,也是“道”。

什么是“慈”?“慈”的本义是上对下的慈爱,特别是女性对子女的爱。《说文》说:“慈,爱也。”《礼记·祭义》说,人要“敬长,慈幼”,尊重长辈,爱护幼儿。《周礼·地官·大司徒》也说,大司徒的职责之一是“保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郑玄注说:“慈幼,谓爱幼少也。”由上对下的慈爱引申为仁慈、仁爱,也可指对父母的孝敬泰养。古称父严母慈,故称母亲为慈母,可省称为慈,如“家慈、先慈”。中国人在翻译佛教经典的时候,引入这个词,指佛、菩萨爱护众生,给予欢乐,如“慈悲”。在老子这里,因为人“慈”,故能“勇”,因为能够做到慈,做到守柔,所以就能变得勇猛刚强。梁启超的《新民说》说:“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我们常说的“女本柔弱,为母则刚”,都是这个意思。老子一直主张守柔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第43章)。韩非子说:“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则明,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韩非子·解老》)

什么是“俭”?“俭,约也”(《说文》)。俭者,亦即“啬”也(第59章)。俭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个是节约、节省,“俭于财用,节于衣食”(《韩非子·难二》);二是指节约而形成的品德,自我约束,不放纵,如“君子以俭德避难”(《易·否象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以,老子说,能够做到节俭、自我约束,才能无为无不为,才能建功立业。韩非子在《解老》中说:“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韩非子·解老》)

什么是“不敢为天下先”?动物和人类社会中,有时,只有敢为天下先,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才能有更多的活下去、活得好的资本。但老子强调不敢为天下先,做事不敢抢在天下人之前,“故能成器长”,才能成为万物的领导者。韩非子解读说:“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理定而物易割也。故议于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则事无不事,功无不功,而议必盖世,欲无处大官,其可得乎?处大官之谓为成事长。是以故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韩非子·解老》)

老子认为,不管是过去、未来,还是在这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人们如果舍弃“慈”而只追求“勇”,舍弃“俭”而只追求“广”,舍弃“后”而只追求“先”,你就死定了!特别是“慈”,凭它作战就能胜利,凭它守卫就能坚不可摧。上天要救助一个人,就让他有慈的品德,这样才能保护他。所以,韩非子在解读时说:“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故临兵而慈于士吏则战胜敌,慈于器械则城坚固,故曰‘慈于战则胜,以守则固’。夫能自全也而尽随于万物之理者,必且有天生。天生也者,生心也,故天下之道尽之生也。若以慈卫之也,事必万全,而举无不当,则谓之宝矣,故曰‘吾有三宝,持而宝之。’”(《韩非子·解老》)

“慈”不是懦弱无能、懦弱不敢为,而是至刚若柔,大刚若柔。真正的武功高手,平时不显山不露水,若有来犯之敌,则起而必败之,如武林中传说中的扫地僧。“慈”者以慈待天下,但若有不平事,特别是遇到恃强凌弱事,则必起而报不平,如同母亲救儿于虎口。“慈”者处于劣势时,必为子女忍辱含羞,以期子女不负期望,而子女必也不负期望。那些所谓的勾践忍亡国之耻、韩信忍胯下之辱、朱元璋高筑墙之徒,实在算不上身有“慈”宝,而只能算权宜之策罢了。

相关文章

  • 《道德经》学习随笔:我也有三宝

    老子有三宝,我亦有三宝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老子有三宝,一曰勤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吾亦有三宝,...

  • 老子的“三宝”是什么?

    老子说他有”三宝”!《道德经》有一段话: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文章,无论做何解读都是有...

  • 【孟母堂】三宝的秘密

    什么是“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教有“三宝”道、经、师;人有“三宝”精、气、神。 老子《道德经》说:“吾有三...

  • 老子的三宝思想

    老子的三宝思想代代传,代代子孙保平安!老子三宝思想出自于《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原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 三宝是哪三宝?“三宝”的渊源

    现在一般三宝指佛家佛宝、法宝、僧宝。但在佛教进入中国前,道家就已经有三宝的说法,《老子》上说:“我有三宝,一曰慈,...

  • 学会老子的“三宝”,做个道德高尚的人!

    学会老子的“三宝”,做个道德高尚的人! 老子曰:“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

  • 老子有三宝!哪三宝?

    老子:道就像风一样,大道无形。 鲁豫:真的吗?我不信。 老子:道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 鲁豫:真的吗?我不信。 老...

  • 《红楼梦》贾家败落的三个原因,原来早写在老子的《道德经》里

    《恺叔说红楼梦》第81期 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中写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孔子三戒与老子三宝

    孔子三戒与老子三宝

  • 老子三宝

    老子曰,他有三宝:一曰 ,勤。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认为人和组织有三宝:真诚,认真,开放。 孙子兵法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第67章 我有三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xf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