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羲和
今天想跟你们聊聊和父母相处的那些事儿。
灵感来源于我弟和我爸昨天中午的一点小矛盾。本来我爸只是开开玩笑,后来因为我弟误解了他的意思,就搞得两个人都有点不愉快。
有时候觉得“与人相处”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一。
父母和子女之间常常会因为“互相理解错误”而产生摩擦和争吵。这些生活中的小插曲一旦被放大就会上升为“代际沟通”问题。
于是,“我跟ta没法沟通,我们有代沟”就成了很多人描述自己与父母之间关系的句子。
我也承认,代际沟通问题确实是存在的。毕竟时代因素和岁月经历以及个人性格特点摆在那儿,没有差异和意见相左的时候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他们还是长辈。
和长辈讲我们的道理大多数时候是讲不通的。
就像他们的经历总结出来的东西在我们这里也未必行得通一样。
所以,在和父母的关系当中,没必要真的擦出多少思想的火花,少反驳多听着就可以了。
二。
身边稍微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比较喜欢观察别人。
这种习惯就是我前二十年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养成的。
敏锐地察言观色让我更加了解他们,知道他们喜怒哀乐时脸上的细微表情,也明白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不同的情绪。
甚至到了后来,我弟会觉得很惊奇,我每次提出的要求爸妈几乎都会同意。
在我的印象中,懂事以后我和我爸妈就再没有过冲突了,即便是我思想最叛逆的那两年,我也没有跟他们正面刚过。
不是不敢,是不忍心,因为我总觉得我变成大人以后也可能会是这个样子。
要知道,每个年龄段都是有相应的难处的。
父母是斩不断的亲缘存在,而我们的长大就意味着要和他们渐行渐远,陪伴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短暂。
虽然他们会有一些让我们不舒服的话语或行为,但是这更多的只是一种错误的(或者说我们不耐烦的)表达爱的方式而已。
就像我跟我弟说的:“你也知道他说话就是那样,跟他计较什么呢?”
多理解、少计较,把他们哄开心最重要。
三。
还记得《狗十三》这部电影吗?
我看的时候感触还是蛮深的。这部片子算得上是客观地反映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教育现状,它没有直接标榜谁对谁错、没有引导观众盲目批判,反倒是让扮演着不同家庭角色的人都能够有所思考。
比如我,也有过李玩的苦恼,也曾觉得父母那句“我们都是为了你好”是冠冕堂皇的自私借口,也怀疑过父母对我的爱。
但是现在的我知道了,父母也是有李玩爸爸那样的心酸与无奈的,也有很多的身不由己和言不由衷,而我们曾经不成熟的言语或行为也伤害过他们。
我始终觉得,父母对我的影响再大,也是没有办法替我做人生抉择的。
所以,他们就算是再怎么不认同我的思想观念、意见看法,那也没有关系啊,决定权还是在我的手上。
有时候,我们就是完全没必要和他们争吵的。换个角度想,有他们啰嗦唠叨也挺幸福的,拌拌嘴能圆回去就好了。
要是实在是观念冲突,那就闭嘴别说,按你的想法去做。
“证明给他们看”比说什么都有用。
最后。
相处的技巧是因人而异的,而且往往在父母和子女身上都适用,本来相处就是双方的事嘛。
但是,人随着年龄增长,思想也会慢慢固化,我们年轻人活跃的思维还是要多包容父母一些,主动去做出一点改变。
总不能一直“青春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