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在买东西的过程中出现选择恐惧症,一般是怎么解决的?
这种情况我们会经常遇到对吧,包括旅行选住宿的时候。那怎么办呢?先别急。
在平台上做住宿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决定住哪家的脑回路一般是这样的,先有一个限定范围,这个限定范围一般由“价格-图片-评价-其他”这样的矩阵组成。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去选择几家中意的,然后再在中意的里边选一家。
直白点,就是:我要选一家我满意的民宿,然后我像买衣服一样去一家家看,不满意的直接跳过,直到——
▶这一家很满意,直接选定!over
▶这一家很满意,不行啊,我再多看几家,后边几家里出现更满意的,ok,选定更满意的!over
▶这一家很满意,不行啊,我再多看几家,后边几家也都差不多,ok,回去选定最初很满意的那家!over
发现了吗?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很正常对吧,我们总要选一家好的,更有竞争力的直接胜出!
然而到了第三种情况,为什么会选定最开始看到的那家呢?
联想我们的生活当中,是不是会经常碰到犹豫不决的选择恐惧情况,为什么会犹豫呢?因为都差不多啊,差距明显谁还会犹豫?当处在这种犹豫的情况下时,理性已经无法发挥作用,布里丹毛驴效应出现了。

现实生活中的毛驴可不会因为纠结于吃那一捆草饿死,毛驴太笨了,才不会犯傻。但人是会的啊,说的就是你,天秤座,别躲了!
那么怎么办呢?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简单粗暴的锚点,来帮我们做出选择。
点评条数是一个异常重要的瞄点!但是这个我们改天再说。
这里边我猜想的,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做出选择的决定因素,往往是它们出现的顺序,或者说,消费者接触它们的顺序!
▶不是吧,开什么玩笑?
▶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这也过于粗暴了吧?
▶这合理吗?
你再回头想想,在你的现实生活里,在你
▶恋爱的辉煌历史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难以释怀的是不是你的初恋?
▶淘宝买东西的过程中,碰到不好选的,是不是直接选定最开始看上的那款?
▶追星历程里,最喜欢的、情结最深刻的是不是初中甚至小学一开始接触的那个?
▶吃的东西里,最喜欢吃的、最怀念的是不是家乡的味道?
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

还是想不通?没关系,老方为你找到了理论依据。
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然后我又去查了一下优先效应:
优先效应(Superiority Effect) ,也称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解释了这么多,其实这个首因效应,讲的就是我们接触事物或人,越早展示出来的,越让人印象深刻。
提出首因效应的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在1957年用一个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写了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段。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外向的人,另一段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内向的人。两段故事分别是这样的: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组合,然后得出了四个描述片段:
1. 只出示那段描写热情外向的詹姆的故事;
2. 只出示那段描写冷淡内向的詹姆的故事。
3. 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
4. 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
洛钦斯将组合不同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在正常的两组里:第一组被试中有95%的人认为詹姆是内向的人;第二组有3%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
在组合的两组里:第三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而第四组被试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
这个研究证明了首因对认知的影响。
这个问题让老方想起“排行榜”的火爆,它的价值在于降低了人们比较的成本,更利于做出选择。
首因效应可以看做是提供了一个时间线上的排行榜。
其实,首因效应更讲究的是对事物作为一个整体认知的影响,而这里,我是把整个购买选择过程当做了一个整体,这也算是老方的一个猜想吧。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过程中,是需要锚点来帮助他们做出选择的,当他们看中了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其实就成了他们的默认锚点,接下来都是在这个产品上做对比,直到出现更好的产品(更满意的产品就成为新的锚点),若没有出现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这第一个看中的产品就会成为最优选择。
消费者行为复杂万千,老方查了很多资料,针对消费者决策这一方面,目前还没有对这一方面有细致试验的研究,因此,老方斗胆假设一个控制变量试验,或许可以这么做:2种事先证实购买率相同的同类同价产品,摆在两批同样的消费者面前,让第一批消费者先仔细接触A产品再仔细接触B产品,让第二批消费者先仔细接触B产品再接触A产品,最后统计第一批和第二批顾客购买AB产品的分别比例。
这个试验就交给未来的经济学家了。
既然知道了原理,那么老方就要传授你重磅武器
▼
1. 让你的产品,不管在哪一个平台上,尽量靠前。靠前一点,再靠前一点,哪怕只是一点;
2. 让你的产品,占据一个相对优先的位置;
什么叫相对优先呢?在同类别里边,或者说,在同一竞争范畴里,对于民宿来说,就是开头说的“价格-图片-评价-其他”的矩阵,在这个矩阵相似的民宿里,你找到的就是你真正的竞争对手,在这里,你要占据优先的位置!
这个非常重要!并且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知道了这些,相信你该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了吧?
看清自己的定位
↓
找同类
↓
在同类里占据优先位置,即最早跟消费者亲密接触
是的,就这么简单。

老方听很多人说,“干货”的传播性不强。但是还是忍不住啊,就当做是抛砖引玉吧。
其实,老方还改了一句话: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一起分享,苹果就没了。
但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一起交流,你的想法就被洗脑成我的想法。
当然啦,这不是开玩笑。我是这么想的,任何的思路阐述,只要逻辑合法,那么,老方无理由接受你有理由的洗脑。
欢迎关注老方的公众号:lefminsuguan(林二方的民宿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