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的孩子,看见妈妈把大虾端上来了,一下就拖到了自己跟前:这是我的,你们不准吃!
妈妈一看火了:你那小肚子就那么点儿,能吃这么多吗?你看把衣服都弄脏了。
孩子哭了:这就是我的!我喜欢吃!
三四岁的孩子,在广场上玩球,扭头看见有个小朋友正在走向自己的小推车。
他拔腿就往小推车跑,跑了两步又来了个急停,转身去抱他的球,然后,抱着球跑到小推车前站稳,瞪大了眼睛盯着那个正在走过来的小朋友,摆出了一幅保卫家园的架势。

孩子到了两周岁左右的时候,有了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典型的表现是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来称呼自己和他人了。
既然有了“你、我、他”,自然就有了“我的”这个概念,我的球,我的小推车,我的大虾,我的妈妈。
这时候,如果有人想要夺走(也可以是孩子想象中的情景)“我的”某样东西,那孩子就会不愿意,就会用行为表现出来,护食、看护自己的小推车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当然,这时候孩子的所谓“我的”大部分还是一种基于本能的意识,和小狗护食、狮子老虎维护自己的领地是一个道理,他们并不能在“意识”上理解“我”以及“我的”。
所以,这时候你给孩子讲各种道理往往不起作用,他听不懂。当孩子在三四岁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家长可以忽略不管,如果非要进行干涉,那最好用游戏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
只要父母不做过多的干预,孩子会自然的渡过这样一个阶段。经历过这个阶段的父母可能都会有印象,孩子在这个时期会有心爱的玩具,会有心爱的美食,爱到爱不释手,爱到谁要都不给,爱到全部据为己有。但过上一段时间,就会渐渐地不那么爱了,就会渐渐的放手了。过了这个阶段你如果问孩子:晚上你想吃什么啊?孩子就可能会有这样的答复了:随便吧,你做什么我就吃什么。
这就表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被满足了,“我的”这种感觉已经得到确认了,他就不再担心“我的”东西会突然间消失或者被人抢走了。有点像一个人刚中彩票时的反应,总会反复确认彩票的真假,总会担心彩票不翼而飞,甚至半夜起来还要看看彩票是否存在。等到他领取了奖金,等到他反复的确认奖金就躺在银行账户上,这时候的他就心安理得了,就确认自己真的中了彩票了,就不再担心了。
如果这个时期父母过多干预,孩子的这种“自我意识”就建立不起来,“我的”这种需要就不可能被满足,就总会有一种“饥饿”感,就总会寻找机会来确认某个东西是不是“我的”,逐渐的,这个孩子就可能变得贪婪,因为在他的模糊的印象里,他从来没有被满足过。
这种贪婪的对象可以是情感上的,比如爱;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比如钱。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喜马拉雅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