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致远|做一株静静地依米花
——读王维审老师《寻找不一样的教育》

文|张爱敏
2014年,源于肖盛怀老师“草根班主任研究会”年会,有幸聆听了王维审老师的讲座,甚是敬佩;时隔五年,又因结缘于秦望老师“8+1”团队,捧起这本《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更近距离地感受王维审老师的教育情怀,有一种情愫油然而生:
在苦难中挣扎
无数次地沉沦
无数次地站立
在艰难中求索
触摸良师之魂
探寻教育真谛
在时光中磨砺,
在文字中确认
在行走中救赎
就这样
用文字书写教育叙事
用叙事滋养教育生命
——修心、修身、修行
是的!王维审老师不就是一株安静的依米花,十几年来,安静地向下扎根,努力地执着向上,终于,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枝头,繁华似锦,摇曳生姿。
01
人总有那么一段艰难的日子,但正是那样的日子,让人生变得辽阔而美好。
王维审老师也是如此。曾就读于乡下,就职于农村,当过临时工,任教专业不对口,但穷乡僻壤,贫瘠之地,持续的刺痛,长久的压抑,从未使他沉沦,反而给予他极大的动力,使他对成功倍加渴望。
于是,他开始寻找,寻找教育的出口——用文字擦亮生命,用文字来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成就教育。
教师成长是一场艰难的穿越,挫折与困惑,也是契机与财富,安静沉潜,默默积淀,欣然播种,做一株安静的依米花。
02
马克斯·范梅南说:“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说出或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心头荡漾,在指尖流泻而出,那些或幸福或心酸的故事,拨动心弦,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直抵灵魂。
就这样,王维审老师“用文字安顿生命里的痛感,并试着通过教育写作让自己的精神与磨难一起扎根”,在平凡的教育生活中寻找价值,在笔耕不辍中找寻发现的意义。
就这样,“一路走来,酸甜苦辣,磕磕碰碰,我都可以试着把这一切垫在脚下,让它成为我不断成长的土壤”,从而成为写作的源泉,努力采撷,编成美丽的珍珠链。
就这样,他把读书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以冷静的思考和深度的感悟去审视教育,以最质朴的语言,以最朴素的文字,以最热烈的情感,去传递一种“常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帮助,教育即救赎。
03
每一位好老师都是有故事的人。但故事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轻描淡写,更不是胡编乱造。
这些故事就是自己的经历,故事的主人公甚至就是自己,亦或是自己的学生,或者生命中的其他重要他人,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在纷繁喧嚣的世界里撷取一份安宁,在浮躁的教育中觅到一份纯粹。
王维审老师就是这样的好老师,他有思想,有情怀,有温度,他通过一个个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教育小故事,为大家推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他告诉我们该选取怎样的故事,如何找到一种最好的表达,如何精心讲好自己的故事,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发现教育意义的密码……这一切,都源于“故事+反思”的叙事形式都源于结尾意蕴丰厚点睛之笔。
夜已深了,我依然在文字中穿行,在键盘上敲打,内心的繁杂已荡然无存。此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就是光”,自己也在坚守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感。
04
你的文字能走多远,你就能走多远。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更在坚持。
王维审老师找寻到自己教育生涯的主根——教育叙事,并用十几年的时间,去读书,去审视,去践行,去反思,去记录……让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感根植于教育大地,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浏览目录,浏览一个个章节,精读一个个故事,犹如自己的经历,宛若自己的学生,沉浸在自己困苦与幸福中。这真的是直抵灵魂的教育叙事力作,一本情理并肩的典范,一本教师成长的写作宝典。
独立读每一篇、每一节、每一章,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纵观整本书,依然还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又像满天繁星,光芒四射,照亮了心扉。
我也是农村教师,我也是中师生,基础薄,底子差,环境也恶劣,我能像王维审老师,如一株依米花那样安静沉潜,执著向上吗?我能在迷茫中不断找寻和突围吗?我能守住初心,继续潜心阅读和写作吗?我能打开自己教育行走的另一扇窗,并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吗?我是谁?我为谁而教?
沉思,回眸,坦然一笑,我也可以,十年,我也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花,每天阅读一小时,每天一篇千字文,每一节课都是与俊男靓女的约会,每一次作业批改都是直抵灵魂的对话,修心,修身,修行,丰盈了自己,澄澈了灵魂,摆渡了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