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战略团💙五班六班蜀汉故人茶楼
子午经‖三国问答:隆中对(上)

子午经‖三国问答:隆中对(上)

作者: 平凡的爱好 | 来源:发表于2018-10-04 11:50 被阅读79次

『文本』: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兒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於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脩,怠於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近些年来,受学术界标新立异的影响,很多人喜欢用贬低诸葛亮来证明自己懂三国。对诸葛亮的诋毁体现于各个方面,这里头就包括对隆中对的否定。这些人不仅从内容上否定隆中对,也从提起上否定它。从内容上去否定就是刻意夸大隆中对的弊端,说它一无是处;从提起上否定则有两层,一层是说当时的刘备只有这一条发展道路,不必诸葛亮多说,谁都知道。另一层则直接说诸葛亮抄袭鲁肃,鲁肃早已提过“三分天下”。还有人会告诉你甘宁也讲过类似的战略决策。

————————————————————————

我这篇短文主要是比较诸葛武侯、鲁肃、甘宁的三家说法,分析异同,以正视听。

三人提出方略的时间: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大致是在205年;鲁肃不详,只能说是在200年到208年之间;甘宁的则确定是208年。

时间点的定位表明诸葛亮和鲁肃是抄袭不了甘宁的,并且,也不能借鉴。

而根据记载,就会知道诸葛亮隆中对也好,鲁肃对孙权的建议也好,都属于密议,都是不入六耳的核心机密,不存在外泄可能。

隆中对是屏人而谈;鲁肃是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密议……是知彼此都无抄袭嫌疑。

以下就内容的优劣差异展开论述。

第一个差异: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去见诸葛亮时,正处于困境里。自己的力量非常薄弱,不得已依附在刘表手里;北方已定,曹操越来越强大,属于自己的机会、时机、可活动空间几乎是看不到了;荆州潜伏着许多危机,这块小小的落脚地也朝不保夕。此时的刘备不知道道路何在,方向在何方。拉起队伍,扛着义旗奋斗了20年,到头来是这样的失败。自己的理想还能不能实现?怎么才能实现?刘备的内心是迷茫而苦闷的,也是焦虑又悲观的。

面对这样的刘备,诸葛亮一针见血的点明了这样一个议题:坚持总目标不动摇,积极构建内外统一战线。简言之,就是明确敌人和朋友。此条乃隆中对的题眼,这一点就把死局盘活了。

作为对比,我简要的说说毛主席革命成功的第一要义。简单的说,中国革命终于走上正确而可行的道路,是从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开始的。而其分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是通篇核心问题)就是: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回答好了这个问题,理论上说就已经可以无往不胜了。看似简单的道理,却鲜有人能看透,能清楚的意识到能正确的解决好。

诸葛亮提出了首要问题,并作了回答,敌人自然是曹操,次要的敌人则还有荆州、刘璋、张鲁;至于朋友,外部是孙权,内在的朋友就还有思得明君的智能之士、西方诸戎、南方夷越。换句话说,诸葛亮等于是让刘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鲁肃卧室密对、甘宁席上议:他们都提到了敌人是谁,而没有提朋友是谁。鲁肃提出曹操、刘表是敌人;甘宁也提出曹操、刘表是敌人,并多加了一个刘璋。

在确立敌人是谁的同时,却不去认真考虑有没有可联合的力量,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失误。特别是鲁肃、甘宁都是明白仅凭江东是无力对抗曹操,江东是非常需要朋友的,而他们却未提出寻求盟友的议题。

对如何制衡曹操,鲁肃的提法是趁曹操无暇顾及江南,我们赶紧站稳脚跟;而后夺取荆州,划江而治,于曹操对持。至于如何对持,他并没有说出来。他没有提出北伐。其实是他思不及此,等于说走一步看一步。

说甘宁的议论要比鲁肃的具体很多,积极很多,主要体现在甘宁不仅有北取荆州的计划,而且有西征益州的设想『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当然,江东是否有能力远征益州,也存在不小争议。此条是否可行,还需要讨论。

不过,有一点甘宁是比鲁肃高明的,那就是对北取荆州的方略。鲁肃提议打荆州是要全取荆州;甘宁的北取荆州则不是要夺下整个荆州。甘宁提出来打荆州的江夏,尽灭其江夏军团。可见甘宁意在削弱荆州,夺其部分人民和土地。

为什么说这是甘宁高明的地方呢?这是因为留下大半个荆州在中间当缓冲,对保护实力有限的江东,制衡必然会南下的曹操是有利的。你全取荆州的话,看上去是扩大了势力范围,但是,这在短时间内无法转化成实际优势,却把自己直接暴露到了曹操面前,加大了与强敌爆发直接冲突的可能。这不是好事情。

2,第二个差异:统战意识

鲁肃和甘宁第二个不如诸葛亮的地方是统战意识淡薄。他们既不重视外部团结,也不重视内部团结。当然,这是他们未能思考谁是我们的朋友而带来的疏忽。

总揽英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并且,诸葛武侯还设想曹操内部也有力量会对刘备『箪食壶浆以迎』。正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统战思维是超一流的战略理念。其根基则仍然是上一个“敌人朋友论”,确定真正的敌人,则能积极的有意识的对敌人各势力采用不同的态度,即打击孤立顽固之敌;避开强大之敌;拉拢动摇之敌,对其内部加以分化瓦解,以利各个击破。

因为有这样的统战意识,再加上刘备的个人魅力,遂有携民渡江之事。很多人以为刘备逃过江以后家底败光了,其实不然。不仅江夏刘琦有一万军队(这也是刘备统战意识下提前安置的内援),关羽也有一万军队,江北的刘表旧部也仍然在疯狂偷渡长江,前来投靠。此外,更多水寇也公开加入刘备集团,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拥有三万水军的雷绪。

而鲁肃,甘宁都没有这样的战略构想。对外他们没有想刘表是否可以团结?刘璋、张鲁是否应该结盟(尽管只能是名义上的)刘备可不可以拉拢?内部各民族要不要加强团结?

一直到曹操打过来了,鲁肃才提出联合刘备,只能算亡羊补牢了。关公骂“江东鼠辈”,并非大谬。

当时,江东最正确的战略构想本应是:先灭黄祖,后联二刘(刘备刘表)为什么要灭黄祖?一是,立威。孙权借孙策的班上台的,人很年轻,不太服众。荆州与孙氏有世仇,孙权的父亲孙坚是打荆州黄祖被杀的。灭了黄祖等于报了父仇,对父亲旧部是个交待;而复仇之事是哥哥孙策没有完成的,现在在孙权手中实现了,当然可以树立威信。

二是削弱刘表,使刘表畏惧江东,能为逼迫刘表与我合作创造条件——参见逼蒋抗日。

三,自然是夺取地盘,人口,物资。

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在此操作之后,要马上主动去联合刘表。所谓打了一巴掌,拿两块糖果哄一下。这个时候,可以用交换俘虏,遣回所获人民,退还土地的友好姿态去争取刘表,使之成为我的盾牌。

如果江东能释放这样的信号,能鼓吹联合抗曹论,能加强双方互动,还能沉重打击荆州内部的投降势力,长荆州主战派的威势。

这是外部的统一战线,内部的统战疏忽也造成了很大问题。那就是困扰江东始终的民族问题。江东整个几十年几乎年年在评定山戎、百越之乱,消耗了巨大力量。

而蜀汉是另一种情况。诸葛武侯南征以后,整体上民族非常团结,南方成了北方的兵员、武器、军资主要供应基地之一。诸葛亮当初的设想都实现了。

第一次北伐三郡响应;以后,也得到各种支持,甚至联合过北方的鲜卑。所到之处,与曹魏人民“军民并丰,携好无贰”。姜维北伐也多次与西部北部夷民联合。

相关文章

  • 子午经‖三国问答:隆中对(上)

    『文本』: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

  • 三国时期谋士们精彩的“隆中对”

    对于《隆中对》,看过三国的人都很熟悉,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给刘备上的一课,结果《隆中对》一出,奠定了天下三...

  • 隆中对

    注:三国蜀 • 诸葛亮 《隆中对》 70cm×225cm

  • 隆中对,诸葛亮的单相思

    1 千古奇策《隆中对》 对三国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年轻的诸葛亮以一篇洞观时局的《隆中对...

  • 再看《隆中对》

    《隆中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正是在隆中对的故事中,刘备...

  • 爱上诸葛亮 (2) 《隆中对》是公司战略的典范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奇谋妙计肇始于刘备三顾茅庐后的《隆中对》。古今史家、谋略家、管理顾问,读者,对《隆中对》...

  • 蓝海大溃败

    说起三国,一篇《隆中对》可谓震铄古今。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同期还有一篇策论与隆中对可谓异曲同工,只是期间过程没...

  • 蓝海大溃败

    说起三国,一篇《隆中对》可谓震铄古今。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同期还有一篇策论与隆中对可谓异曲同工,只是期间过程没...

  • 你知道吗?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暗藏了三个锦囊!

    1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高光时刻非常多,而《隆中对》无疑是高光中的高光。 隆中对背景不用多说,大家都耳熟能详。...

  • 隆中对-最强战略 | 本墨

    三国时期隆中对是我国著名的战略案例,具有时代性、长期性、预见性,最后也被历史正反两面所验证——执行了隆中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子午经‖三国问答:隆中对(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ly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