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语文老师,你给我说说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呀!”,一位朋友这样问我。
“读,就对了呀。没有什么窍门,就是读学生自己喜欢读的书籍就可以了”,我回答道。
“我最近我发现我儿子,读书读得挺好,每次我让他给我把读完的书籍,读完以后复述给我,小家伙,搞得很好。讲得还不错。就是一点,不喜欢读。我让他读才读,也没有兴趣,这个让我很着急,你有没有好的书籍推荐给我呢”,在我还没有继续说的时候,朋友已经把他的成就和疑惑,全部都摆在了我的面前,
是呀,孩子已经不喜欢阅读了,可是为什么孩子又会在小说读完之后,复述给家长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的。
复述小说内容,这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瞬时记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并不难。
恰恰这个做法打击了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需要讲给别人听的。有的书,就是只需要“神会”,就可以了。
这就像是一个人的审美观一样。你能给出具体的模型图案吗?
不能吧!
只是好的作品,美的图案,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就是一种美。
那么阅读也一样。
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
精读,比如教科书,学习资料。就需要精读。必须得研究精通。不光光要研究精通,还必须得记下来。所以这个精读的书,确实不能求快。
另外一个就是泛读。泛读就不一样了。泛读就是培养阅读兴趣,拓宽知识面,甚至现在有人提倡一天读一本书,而且还要写作。
那么后者的目的性就很明确,只是把这本书当做了工具书而已,写作的工具书,素材而已。那么一天读一本书是完全可以的。
可是类似四大名著,《史记》,《资治通鉴》等这样的书籍难道也能够一天读一本书吗?
所谓的一天读一本书,应该是一些实用类书籍,这些书籍确实可以一天读一本书出来,并且写出文章。
刚刚说了,一天读一本书,大多情况是为了输出。
作为中学生的阅读,普遍是为了拓宽知识面,增加获取信息点的能力。
所以相对来说,学生的阅读,大部头小说,天文,科技这些都可以去看。
未来的世界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获取更多信息。
那么中学阅读,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01 在他小的时候,还不会读得时候,就必须是家长读给孩子听,培养先天对这个世界最美的声音和故事。
在听的过程中,先有了语言系统,在后期再让他自己去读,这个过程一定是个持续的过程。
而不是一时兴起。今天有,明天没有。
02 父母的陪伴阅读是最重要的。现在想来还有一个一直让我很后悔的事情,就是女儿从四年级开始,由于工作忙了起来,每天回家,就想拿着手机,刷刷抖音,放松一下。
女儿说:“爸爸,陪我一起看书嘛”
“你自己看呗”,我回答。
就是这样,在之前我精心培养的女儿已经养成的阅读好习惯,就这样被我破坏了。
后来女儿逐渐也开始手机不离手了,我非常气愤。可是禁止起来有点难了。
直到现在有了小宝,才觉得从头抓起最重要,这个时候把我以前,看过的育儿书籍,又重新拿起,才发现之前对女儿的这些错误做法。
不过还好,我及时发现了,尽管可能现在改变过来有些困难。但是未来的学习,如果不会阅读,不能有大量的阅读,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很难再有提升。
一个不会,不懂阅读的学生,最终是走不了太远的路程。
03 必须重视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去读的。
如果没有这个兴趣,就像在这篇文章开头那位朋友的做法一样,让孩子去复述情节,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让学生把泛读当成了精读,最终难有自己的兴趣。
人之本性总是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干到最好。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总只是完成而已。
“完成”和“干好”,这中间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仅仅只是“完成”的人,永远停留在那个阶段,永远只是一种重复性劳动。
而“干好”的人,就不一样。在完成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有可能会遇到困难,但他会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到最美,而且每次都会有进步。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在阅读看书,有的人永远只会去翻书的前几章。而且长时间下去,两个人的世界观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中学生如何阅读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