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迁移中的老式产业
-----------《老城厢》读后感
故事介绍了因为一个渐渐没落的产业,引发的较为感人的故事,混堂在上海已经很少见了,乐清浴室是最后一家,郝明因为自己接了父亲的班以及自己对于混堂的情怀将乐清浴室一直营业下去,虽然浴室营业很艰难,但郝明也在努力想办法维持营业。老顾是乐清浴室的常客,一直光顾乐清浴室,有着自己的固定床位,老顾子女子孙特别多,但还是一个人居住,性格有些寡淡,不善言辞,老顾生前还想着要去浴室洗澡,但是因为风烛残年,洗完澡后在他的固定床位上去世了,浴室的工作人员本以为老顾家要索赔却没想到他们不收赔偿,甚至在老顾追悼会的时候告诉郝明,老顾在浴室里非常开心,希望浴室生意兴隆。
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其实反映了作者很多复杂的情感。从作者的文字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于老产业的没落,他的情感是复杂的,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一批行业的陨落,但他又不希望混堂就这样消失在上海人的记忆中,尤其是以后的小辈。我也是上海人,作为读者,我看到的是王莫之对于记忆里的老上海的欢喜之情,看似在写老顾与郝明的事情,但其实是在写他对在老上海生活的记忆。棚户区拆迁,对于上海,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老式产业,是一种冲击,对于上海人的热情,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冲击,对于一个时代的人的回忆来说,也是一种冲击。
本来旧房拆迁,传统行业被逐渐取代,传统行业的没落在快速发展的上海是一个必经步骤。混堂也因为科技经济的发展渐渐没落,郝明作为乐清浴室的老板想方设法将乐清保留下来,支撑下去。我认为作者通过以老混堂为背景的一个简单而又温馨的故事告诉读者,老城厢这片土地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上海最平民化本土化的生活状态,老城厢是上海的历史,但那里的记忆正在被慢慢忘却。老顾作为一个一直生活在老城厢的人,对于老城厢的生活是最为不舍的,从子女提出几次搬迁他都不愿意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我认为作者在细节上也在呼吁大家关注老城厢,老城厢里的生活是最传统的也是最富有人情味的,但是也有许多被忽视,被遗忘,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但这并不代表作者不接受老城厢的改造,拆迁,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作为上海人,我想心里还是希望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居民生活也得到改善的,老城厢的改造其实对于这座城市以及许多居民来说都是有利的。我想,作者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老城厢里的记忆,不要忘记混堂里的回忆,也希望告诉大家,不要忘记老式产业的点点滴滴。就像是老虎灶一类的,那个年代特殊的记忆。
同时,因为老式产业的渐渐没落,我认为作者也在感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娱乐模式。我父亲也和我说过,以前挨家挨户在夏天会搬板凳出来聊天,隔壁的阿姨偶尔还会送西瓜给他吃。混堂也是属于上海的记忆,那些混堂的老顾客泡得浑身舒坦以后,老浴客笃定地躺到沙发榻上,喝茶、看报、捏背、扦脚、嘎三胡。嘎三胡自然用上海话,家长里短、社会轶闻、各种羡慕嫉妒爱和恨。弄堂里的邻里通过泡澡拉近了距离感,我想老顾不舍得的是在混堂泡完澡后躺在榻上,听着周围人嘎三胡的亲切感吧。混堂的景象,混堂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最质朴,本质的上海人的生活。这是一个城市不该被遗忘的,混堂应该保留,只不过可以进行改造优化,应该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体验,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是没有想象中那么远的。
本文的细节一直在为老顾在浴室去世做铺路,从一开始浴室水汽多,顾客都是中老年人要一直拖地,再到长脚,金发看新闻时的议论,甚至老顾去世当天的新闻长脚金发也在议论。但是本文的细节也一直在为后来小儿子的不追究,以及对乐清浴室的感谢做铺垫,从家庭相聚时间少,小儿子与父亲单独相聚喝酒的时间不多,不了解家里布局中可以看出,小儿子也知道父亲最享受在浴室的时光,从老顾喜欢热闹喜欢走董家渡路可以看出。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认为也在告诉我们这种最朴实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其实大大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会因为最质朴的方式变得更粘稠,大家也会互相理解。(也可以从老申来参加追悼会看出)其实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本质,大家都要去学着理解对方,这或许是现在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冲击。
随着时代的迁移,老式产业必定会受到打击,科技在进步,老式产业确实会被取代,但我认为,老产业可以保留,作为一种回忆的形式,可以永久地被人参观,
又或者是优化改造一番,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去接触它,去创造新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