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真是可悲,在我身上那个被称为“灵感”的东西还没长出来呢,就要被扼杀在萌芽当中了。思来想去“灵感突发”的瞬间还是很多的,为什么就不够用了呢?
在此刻凌晨一两点之际,是一天当中智商最高的时间段,同时也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让我认真分析一下,所谓”灵感“究竟是什么玩意儿,它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
梁文道曾经说过职业作家不应该靠灵感来写作,换言之就是技术流呗,所谓熟能生巧,就算没有灵感也能靠庞大的知识体系拼凑出一些东西来。
灵感这个东西对谁来说最重要呢?无非就是像你我这样知识量少的且谈不上写作技术的普通人,可气的是你即使在“灵感爆发”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东西,都远远比不上专职人员的“非灵感”作品。
普通人的灵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得来,可能是某个恍惚的瞬间,也可能是在阅读文章时触类旁通,突然想出个美好句子,后者发生灵感的概率比前者多,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也是知识体系庞大的原因之一),这种时候就要立刻记录下来,不然没一会儿你就知道灵感的来处不知道去处,就像做梦一样,很少有人能记住自己的梦境,即使记得住,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脑子也很快把这段影响当垃圾处理掉了。
回到最前面说的,其实还是有很多灵感突发的瞬间的,但为什么总是无法写成篇?
第一:这些灵感的瞬间是多个孤立的碎片,大脑确实产生了很多碎片,个个绝世独立,个别的还极其感动自己,但这些碎片的种类是不一样的,单句的时候看起来很美,但找不到同一种类型的东西,也就无法生生硬拽让这些碎片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篇文章。
第二:为什么会产生大量不同类型的灵感碎片?这契合到人本身的注意力问题,结合每个灵感瞬间的经验来看,它们发生的时间、地点、心境、情绪都不一样 ,有悲有喜,而且是在情绪多变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给大脑本身造成混乱,不知道如何归统这些反叛因子。所以在写文的过程中,大脑很难分辨哪些和哪些应该拼凑成篇,有时候过于纠结又使得大脑消耗过大,写作就更为混乱了。
第三:敲黑板啦!不得不承认碎片灵感大部分从碎片阅读而来,智能手机上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每天都充斥着大脑,使得大脑信息量过载,造成大脑疲劳,这时候产生的灵感也大多数是疲劳的产物。平时又舍不得删,留着留着大脑的储物柜就满了,即使分成每个独立的储物柜,但找寻起来太麻烦了,所以有时候该删除就删除。
所以综上所述,做个情绪良好的成年人,以及尽量减少碎片阅读,对灵感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只有尽可能系统性的阅读,灵感才会类别相同,再次创造才会使得行文流畅。
好了此刻凌晨三点半左右,显示大脑耗能过大,行文逻辑和表达上或有出入,以上所言只做参考,对错有商量,有则该之无则加勉。请多多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