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种时间观中,超越未来时间观和其他五类都不相同的点在于,超越未来时间观指的是往生之后的事情,那几种讲的都是生前事。当我看到这个时间观的时候,我想起了一直存放在我硬盘里的一部影片《巴黎谍影》。影片讲述了男主和其国际刑警搭档查到了一个圣战恐怖组织,并成功破坏了他们欲利用自杀式爆炸杀死某次峰会上众多国家领导人的企图,意外的是自杀式暴躁的执行人居然是男主的女友(影片女主)。
女主在影片中的形象理应是美貌与智慧并存,那为什么她会甘愿牺牲生命做这样的事情呢?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女主并非精神失常;从洗脑的角度解释,女主也没有被高强度、强迫性地灌输教条,摧毁旧有的基本信念和态度,用另一套信念取而代之;从“无法承受的当下”来说,女主条件优越,生活富足,不存在面对巨大生活压力情况;从理性策略的角度来讲,再也没有什么的成本是比失去生命更沉重的了吧。
如果我们尝试用时间观来解释会是个怎样的结果?
从前面七篇《时间的悖论》当中应该不难总结出以下的结论:
在消极怀旧时间观上得分较高者,这个人的侵略性较强,容易在报复心理的作用下走极端;
在积极怀旧时间观上得分较低者,这个人可能对传统性和稳定性不是特别在意;
在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上得分较高者,这个人或许相信自己的人生由天不由己;
在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上得分较低者,这个人也许不快乐,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
在未来时间观上得分较低者,这个人不大会主动展望未来。
这五种时间观都是在讲述生前之事,如果想了解超越未来时间观,我们得先探讨一下生后的世界。更多的西方人相信他们往生的目标就是不进地狱,努力进天堂。但我们也知道,对于未来的预期以及往生后世界的预期,都是人们心理建构的结果,是想象的产物,毕竟这是一条不可能回头的路,没有人能从那个世界回来告诉我们真相,从而证实我们的预判。
超越未来的时间观是从肉身死亡那一刻开始的,一直延伸到永恒。具有这样时间观的人更容易参与宗教活动。心理学家仔细研习世界上的各大宗教发现,每一种宗教并非单一的时间观,而是一系列时间观的组合,而且组合的类型均不相同。
其中佛教徒的时间观和其他宗教的时间观截然不同。佛教徒在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上得分很高,在当下享乐主义和未来导向时间观上得分非常低,也就是说,佛教徒并不关注未来,也不关心现实的快乐。在《时间的悖论(六)》中,我们探讨过佛教是一种当下整体主义的时间观,过去和未来都是当下的一种延伸。而其他宗教,比如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犹太教,天主教等,他们的信徒超越未来的时间观所占比例比较大。
不可否认,未来是我们主要的动力来源,目标,愿景,恐惧,未知都在其中,因此在超越未来的时间观中,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可以被应用到死后的时间里,以此来解释那些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不可理解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到我们电影中女主角,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了她的行为。一个自杀式的恐怖分子的行动并不疯狂,也没有被仇恨和绝望驱动,她只是一个由有信仰、可能对自己在现世中的未来没有多少希望,却对于超越现世的未来有着很高期待的人所做出来的自然行为。在他们的脑海里,一定有一张遥远的通往天堂的地图,只是今生注定无法到达。
别忘了时间的悖论,当超越未来的时间观导致了这些痛苦的时候,另一些同样持有超越未来时间观的人正以此减轻他们现实处境带来的折磨。那些睡在天桥下的人,住在贫民窟里的人,活在混乱家庭中的人,或许正有了这样的承诺,他们的心理少了些难过,正如《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父亲,带着儿子参加弥撒。
当我们去比较不同宗教分布的地区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应不同宗教下的相应时间观,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地方的人们是暴民,有的是顺民,有的是奴隶了。在权力的作用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变统治辖域内人民的时间观,进而达到统治的目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人,理应知道马克思对宗教的见解:“宗教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没有道德的世界的良心,没有灵魂状态里的灵魂。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
不过,若我们的重大决定都能想到对七代子孙以后负责,或许那些决定会更加理性出色。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的逻辑是否可以用到未来时间观上来?目前公布了的最厉害的宏观计划也不过三五十年。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去营造一个未来可期的社会的。
对于那些没有获得物质意义上成功的人来说,超越未来时间观赋予了他们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可以承受当下的生活,接受当下的处境。对于社会而言,超越未来时间观可以鼓励人们做出积极的选择,尤其是对环境和子孙后代的考虑。
虽然中国有句“盖棺定论”的老话,但努力提升现实中的价值,追求美好的生活,让家人健康平安快乐,不正是我们努力的理由和生活的意义吗?让未来的归未来,让现在的归现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