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书中的一些观点很受启发。

书中提到了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即阅读、思考、表达三种能力。我们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这三种能力是奠定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石。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提起“阅读”,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许多人就会想到看书,其实阅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看书,看过并领会其中内容才叫阅读,何为“领会”——只有将看过的东西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使其融为一体,这时得阅读才会有效。经常有些家长会问到:“我家孩子看的书也不少,为何感觉没有提高呢?”这里面就涉及到孩子是否真正的在阅读,是否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否则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要在自己的头脑中与文本对话,也就是要“读进去”,要读出意义来,读出趣味来,不能总是隔岸观火的看着别人在说什么,而是走进文本,激发出属于自己的观点!
如何激发出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思考”!一个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孔夫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在读书时是否有所得,关键在于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多的应该是激励学生多多思考,而应该少点传授知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带些问题走进课堂,唤起学生发问提问的次数,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自主的!
“读进去”,还要“读出来”!这最后的环节就是“表达”!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虽然听得懂,却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没有想透彻,表达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高提现和综合反应,只有通过表达,知识才能被激活,才能真正被转化、升华为能力。《学记》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的就是缺乏交往的学习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
在教学中,我要要研究哪些知识适合学生阅读?哪些问题适合学生思考?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表达?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有时间独立阅读,深入思考和主动表达,这样才能把能力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