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关于暗恋那些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关于暗恋那些事

作者: 惊闻蝉鸣 | 来源:发表于2024-02-08 20:38 被阅读0次
“我爱你”是以悲剧形式肯定人生。——罗兰•巴特《恋人絮语》

我对暗恋的定义是这样的:对不可能之物的非公开的、排除了符号互动的一种爱欲结构。主体的符号化享乐通过与自行生成的内在客体的交互来完成。

暗恋者必须面对沉默,沉默具有与拒绝迥然不同的力量,它不是对欲望的否定,而是对语言的否定。让人窒息的沉默。

暗恋的双重性在此显现:一方面它是痛苦的,因为它立足于不可能性,不论这不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捏造的;另一方面它却也具有某种享乐的意味,中介性的符号互动并不是发生在真实的主体之间,而是发生在暗恋者与其建构的内在客体之间的,甚至有可能它干脆是对空的。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爱恋存在着镜面式的映射,恋人通过对方的反应来看到自己;而暗恋则依赖主体幻想出的“ta”,暗恋者会时刻关注自己在ta心目中的形象,会猜测对方可能的想法并予以内在的回应,就像自我推演的棋局一般,如果能打出优势,那么就能得到享乐;如果打出劣势,那么就会遭遇痛苦。所以我们能发现,暗恋只需要很少的现实基础,它更多的是幻象性的、内在性的,而与真实的客体互动关联很少。

暗恋基于的不可能性有几种来源:物质性的限制,比如身份、地位、财富的差距而构成的不对等,由此而产生的非常自然的障碍;规范性的限制,比如对有夫之妇有妇之夫的爱,师生之间的爱,或者说是敌对阵营之间个体的爱,爱指向了不容于社会规范的客体,强大的规范性力量造成了抑制,于是便得不到表达;神经质的限制,在事实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前二者限制,但更多的是凭借着神经质的焦虑而建构起来的压制性力量,比如说《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中男孩对寡妇的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规范的阻碍,但究其根本还是“我做不到”“万一搞砸了怎么办”“我不配”等等不合理信念,直到故事结束时才有了第一次交流——毫无疑问这种犹豫是基于自我的焦虑。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故事里女主人公对男作家的暗中慕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焦虑性的,她当然可以一开始就老老实实和他交朋友,或者在后来两次相逢时直接坦诚相告,但是她害怕,害怕失败及其带来的更糟糕的结果。她宁愿在他的心里留一个好印象,也不愿意冒险行事。当然,这是有代价的。

我会反复考虑,茨威格为暗恋设置的这种不可能性到底能否最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暗恋的本质。女主人公慕恋的男作家是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因此她深深地明白,自己的爱或许从一开始就很难长久地印刻在他心中,她很难长久地独占他的肉体与心灵,基于这种期望,这种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抵达爱欲圆满的期望,成为了一颗种子,在她自小便怯懦的心灵土壤中发芽。既然存在“不可能圆满”的可能,那么不如从一开始就不将自己全部献给他,而是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观察他。这既是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一种抵达圆满的策略,哪怕这种圆满是虚妄的,但也比破碎的真实更迷人。唯有这样,男作家才能长久地在她心里占据那个小客体的位置,成为永远不可抵达的崇高之物,而不会遭到他自身行为的破坏,能够在粉色的滤镜中得到保全,由此力比多的投射才能有条不紊地持续循环生产。某些明星的重度粉丝或许也遵循着类似的享乐机制,因为不可能有结果,所以美好的幻象能持久地长存,而不会经历那种失望的瞬间。而且,暗恋者通过将自己置于一种无能的位置,反而获得了某种主动性,告诉自己“一切仍然是有可能的”,或者通过延迟的许诺,或者通过被暗恋者的“拯救”来完成(举例:嘉心糖的“然然你带我走吧”)。这里隐藏着等待救世主的弥赛亚情结,让时间成为自己的盟友(尽管此种结盟仍是可疑的)。希望也是一种享乐,投向未来的享乐。

但——如果设置另一种情境呢?如果暗恋的对象始终孤身一人,但暗恋者却仍然不能在自己的爱中迎接曙光,只是受困于自身神经质的焦虑而永远无法出击。同样面对着不可能性,暗恋者会遭遇更加深重的打击,面向多情男子/女子的犹豫与焦虑尚且可以理解,可对方也只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呢?那样的话不可能性就只能指向自身,也就是“更为纯粹”的神经质性焦虑,带有更少的外界限制,这样的犹豫也会带来更漫长的懊悔。对没能主动出击的懊悔、对主动出击的焦虑,这是一面;不断自流的自我对白及其带来的甜蜜与苦恼,这是另一面。是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故事中的暗恋者懊悔的一面其实并不明显。她的情感过于纯粹,也过于坚定,唯一的负面情绪指向的是“为什么他没有认出我来呢?”也即,为什么他没有做出回应呢。我隐隐觉得,一把指向自身的剑,一次指向自身的批判也是完整的暗恋的组成部分之一。当然也会有人怀疑这种看法,加上了这些暗恋还纯粹吗?但我们得承认,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纯粹的东西。

一种特殊形式也值得注意:被隔离分居两地无法交流的恋人。严格来说这并不算暗恋,但这符合了我们最重要的标准:排除了符号性互动,取而代之的是沉默。主体当然知道这种慕恋是可以得到回应的,它具有单纯的暗恋所不具有的确定性,但这种确定性是暂时得到了封印的确定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单向的思念,总是通过待在原地的那一方显现出来。“无时不在的我只有通过与总是不在的你的对峙才显出意义”。主体只能与内在生成的客体交谈,在虚妄的互动中获得享乐。在体验上,我会认为一个相思者的乐趣与痛苦与暗恋者的高度相似。所以有人会把三岛由纪夫《恋都》中如下的句子识别为暗恋:“我是靠着对你的不断念想才撑过来的,想着你一定在某处健康地活着,一直没有忘掉我,这是我黑暗生活中唯一的光亮”。事实上,这个故事里互相依恋的男女主人公恰恰经历了漫长的分离(这分离也带来了共识的断裂,此暂且按下不表)。

另一种类似的形式则是舔狗。在日益增强的个人主义之风吹拂下,这个概念已经一再遭到唾弃,但我们仍然需要仔细加以考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所以受到一部分女读者的反感,正是因为在这段暗恋中的女主人公太过于卑微,以至于显得有些“愚蠢”。明明他只是一个花花公子,可女主人公还是要一次次接近他,为他抚养孩子,为了他甚至不惜把爱着她的男人抛之脑后。不计代价、不计回报的舔狗恰恰也是这样的,舔狗面对的同样是沉默,不同的是他们比暗恋者要主动,甚至可以说如果暗恋者胆子大一些就有可能成为舔狗(反过来说,对成为舔狗、丧失自我的恐惧也是暗恋者不敢公开的原因)。舔狗的不计回报仅仅只是因为在舔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欲望的循环与再生产,完成了极致的享乐,哪怕这种享乐是无望的、充斥着不可能性的。

我们能轻易发现舔的过程是离不开内在的幻象性的符号互动的。随意在互联网上取一段“舔狗语录”:

宝,我怎么看不到你朋友圈了?是把我放到你家⼈那⼀组了吗?原来我和你家⼈⼀样重要啊,你也是我重要的⼈,我的宝!宝,我好爱你,我们的爱果然是双向奔赴。

通过曲解甚至是编造对方的意愿,来完成一次符号性享乐。暗恋者有时也会如此行为如此想象:“他刚刚是不是看我了?他是不是发现了?我该怎么解释?”然后自然而然地进入一次符号自流的享乐高潮。这就是暗恋者的宿命。

最后一个问题:暗恋者迷恋的究竟是真实的ta还是想象中的ta?有人说,想要了解一个人,那就试着爱上ta吧;也有人说,只有慕恋的狂热退潮,才能抵达真实本身。这个问题同样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只能说,在某些时刻它抵达的是真实,在某些时刻它抵达的是幻想,在某些时刻它则沉浸在真实与幻想的混合体中。你觉得呢?

相关文章

  • 学而思,关于爱情 d1。2017-10-09

    【LIUQIN 20171009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Day 1 学而思】 关于爱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事》...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关于暗恋

    昨天写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没有致敬茨威格,那么今天的《一个女人的陌生来信》影评首先要致敬茨威格,这个奥地利男人可以...

  • 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

    -----------一些关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种种猜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一...

  • 别以为你什么都在乎

    最近在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诸多的疑问冒出来了 女人的性格原因 读到书中女人暗恋的感觉,感同身受,勾起了我曾经暗恋...

  • 2020-04-04

    《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执着、骄傲地爱着 篇名:《陌生女人的来信》 选自中短篇小说集《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

  • 暗恋是一种病

    今天来分享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 读书时曾十分迷恋茨威格的一篇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如果你觉得这会...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比较知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信件的口吻讲述了一场关于暗恋的动人故事。 “...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听带读喊醒计划day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171009彭彭喊醒计划d1今天一早状态满满的听了爱厉老师关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第...

  • 我爱你,与你无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暗恋是一场桃花源记。 暗恋是一场兵荒马乱。 暗恋是一场海市蜃楼。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信的开头“给你,...

  • 今天偷个懒

    关于暗恋 读《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我见: 一个女人对一位作家长达十八年的恋情,在短篇小说家茨威格笔下变成了《一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关于暗恋那些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ik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