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北伐后秦,取得了空前成功,收复了汉人故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刘裕北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更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更好的发展事业。
刘裕的私心,从他收复长安后急急忙忙返回建康,就可以看出来。之所以说他急急忙忙,是因为建康发生了一件事:刘穆之死了。
刘穆之是刘裕最信任的管家,在刘裕冲锋陷阵的时候,后方由刘穆之管理的井井有条,完全不需要刘裕费心。
有刘穆之在,刘裕可以放心的打仗,现在刘穆之死了,后方随时有起火的可能,到时候有家回不去就麻烦了。刘裕不敢耽搁,立马启程返回建康。
刘裕把刚刚收复的长安城丢给二儿子刘义真镇守,自己火急火燎的赶回建康。刘义真才十二岁,刘裕留了一群猛将辅佐他。
在王镇恶、王修、沈田子等人的辅佐下,按理说长安应该能守得住,可在刘裕走后不到一个月,长安就被赫连勃勃夺走了,这些将领无一例外全部战死了。
长安的丢掉,是因为晋军的内讧造成的,很大原因是刘裕的不当安排,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刘裕留下了一文一武辅佐儿子,文的是王修,负责谋划,武的是王镇恶,负责军事,其他人都在这两人之下。

这引起了沈田子、傅弘之等人的不满,他们就向刘裕打小报告,说王镇恶是当地人,让他掌管军队,恐怕将来会出事。
刘裕并没有听信他们的,因为王镇恶的军事才能无可替代。虽然刘裕并没有拿下王镇恶,但是刘裕给沈田子他们说了一句暧昧的话“你们这么多人还怕一个王镇恶?”
因为这句话,就此埋下了安全隐患。刘裕应该从大局出发,告诫这些人要无条件服从王镇恶的领导,但是刘裕的这句话却给沈田子增加了底气。
刘裕一走,赫连勃勃就带着大军朝着长安进发了,沈田子奉命迎击,但是没有拿王镇恶的命令当回事,带着军队出去转了一圈,没有开打,就回来了。
王镇恶很生气,批评了沈田子,沈田子也很气愤,就打算干掉王镇恶。沈田子假借汇报军情,趁王镇恶不备,把他杀了,谎称是奉刘裕的命行事。
没人相信这是刘裕的指示,所以,沈田子一回长安就被王修抓起来砍了,还没和赫连勃勃开打,晋军已经损失了两员大将。凭借王镇恶的才能,如果两人通力合作,长安应该不会失守。
沈田子死后,刘义真听信谗言,说王修打算谋反,把王修杀了。文的武的都死于非命,这下全乱套了,底下的将领人心惶惶,互不统属,各自为战。
刘义真一看局势失控了,便把军队都调回长安,打算固守长安一城,这让赫连勃勃捡了大便宜,刘裕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城池都被赫连勃勃拿去了。
刘裕听说长安被围,派出蒯恩和朱龄石前去救援。当蒯恩和朱龄石接应刘义真出长安时,刘义真还不忘抢劫一把,带着很多车财宝,结果被赫连勃勃追上了。
蒯恩等人让刘义真先跑,他们迎击赫连勃勃,抵挡了几天,追究不敌,成了俘虏。刘义真命大,自己跑回了建康。
长安再次被胡人占领,一切又回到了北伐前的状态,一万多精锐军队全军覆没,并且损失了一批将领,给刘裕的军事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长安惨案,是刘裕的失策,造成了晋军内讧,刘裕应该负主要责任。主要原因是刘穆之的死亡,让刘裕不得不赶回建康主持大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