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学习《一封信》新授课。语文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于是,我就从这几方面训练学生。
第一环节:读文
1.抽查学生读课文,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李梓瑞,“一沓纸”,da二声,出错。我板书,其他学生纠错,再读,强化记忆。
其他学生出现丢字、落字的情况。读文还需要熟练。
2.分角色读文。
分别选出两组,6个学生,“露西”“妈妈”,旁白,角色饰演,完成读文。
第一组:张文昊,王雪绮,王一桐。第一遍读的时候,根本分不清角色。其他学生听得认真,“挑错可能是人的本能”,下面的声音此起彼伏。“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吧!”
接下来一遍,他们的角色分得清楚了。这就是进步。贾若龙同学也发现了他们的进步。
第二组:王馨宇,刘珂羽,李奕辰。可能是水到渠成,他们读得好多了。
3.老师参与读
“老师读什么?”
“旁白”。
“我这个年龄…”
“读妈妈!”
有思想不在线的学生,出错。没关系,大部分学生有进步,有收获就好。
第二环节:写生字
手指黑板,一沓纸,再问孩子:生字中,还有量词,快找一找。
“一封信。”
“一支圆珠笔。”
“两个短语,就有六个生字。快记一记吧!”
第三环节:学内容
“题目是《一封信》,文中是几封信,快找一找。”
“两封!”
“用横线划出第一封信的内容,用波浪线划出第二封信的内容。”
然后再问:“第一封信的内容,你读到了什么?”
之前从来不回答问题的孩子,张智皓,举手了:“…嗯嗯(其实是阴森的发音,声音太小,我听不到)”
“什么?”
“阴森”
“说个老师听得懂的词。”
“不开心,阴森。”
我顿时恍然大悟。
“是啊,老师理解你的意思了。说得太好了。如果给这封信赋予色彩,那就是’阴森,灰暗’。掌声送给他。”
第二封信的处理,步骤同上。
“如果给这封信赋予色彩,那是什么呢?”
“彩色!”
“你喜欢哪一封,为什么?”
都是喜欢第二封,他们说出了自己理由。
欣喜这个学生的进步,感谢他的一句话,让我思路开阔。课堂,本应该就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地方。
随后。我升华点拨,“是的,给爸爸写信,爸爸远在异国他乡,离家半年,本来就想念家乡,想念亲人,应该让爸爸放下顾虑,安心工作。我们中国有句俗语’报喜不报忧’。就是要多说开心的,阳光的,有色彩的事情。就像我们每天回家跟爸爸妈妈分享你在学校的事情,你说的是什么呢?(很多学生在思考)我们也应该多说高兴的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的特点。这节课,这样学,我觉得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