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点教育,我们的孩子
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清楚教育是一项世界上最复杂,最系统,最困难的工程。所以我只从自身经历出发,浅谈下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作为70后的方洞人,面对现在同样农村的90后,00后的青年和青少年,两代人有什么不一样?
什么叫一代人呢?在中国,人们习惯用十年一代来划分,但在美国,世代的划分一般以20-30年为界,比如80和90在中国属于两代,在西方的标准下却同属一代,即所谓的千禧一代。中国十年一代人的流行说法反映出中国社会变迁的速度更快,但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30年左右一代可能更为准确。
可划分为同一代的人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他们在同一个历史时段出生,一起经历过那个时代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第二除了年龄之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格,每一代人被其独有的经历,尤其是年青时候的经历塑造出较为相同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集体人格。
这样说来,看看我们这些70后和80后经历过了些什么,作个简单的画像。大背景是分田到户和改革开放的开始。分田到户之后吃饱饭勉强可以了,但绝对吃不好,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肉。都是光着屁股玩着泥巴打着野战,父母也没空理会我们,属于散养和放养式长大。外面却发生着轰轰烈烈的招商引资,大办工厂,制造业和贸易不断发展。只要胆大点干了这些事情的人基本上都能赚不少钱。这些都发生在80年代和90年代,正是我们中学和大学时代,那时父母鼓励我们努力读书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要再当农民了,因自己平时也要参加些农活,能体会其中的辛苦,所以这样的激励还是有点用的。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人格是,没有挨饿过,却不富有,精神生活匮乏,基本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外面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我们却无知无感。
所以我们走出社会后,为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很愿意为之吃苦奋斗,却又没有商业大潮的洗礼,所以商业意识很淡泊,父母还要我们珍惜工作,安分守纪,甚至说我们家不是做生意的料,这些固化的思维会严重的束缚着你。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村没有出现过谁在外面企业或生意做得不错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再说下90后和00后他们经历了些什么,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大背景是十几二十年的改革开,物质条件极大的改善了,基本不愁吃穿。互联网的兴起,再到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人基本上都能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尤其是虚拟的世界让他们欲罢不能,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严重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而更糟糕的是他们的父母不再务农,而是外出打工,
他们实际变成留守儿童,虽有爷爷奶奶,却无法填补父母的爱。
所以他们共同的集体人格是,物质和精神都极大丰富,却同样缺父母的爱。所以他们就不是单纯,而是迷茫,把自己丢失在茫茫的虚拟世界,或者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外面世界,而并非真实的世界,于是他们会选择逃避现实,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父母也很难找到激励他们读书办法,甚至孩子根本不愿意听父母的,觉得父母还没有他懂这个世界,因为他比父母更会上网。
再者人本来就有很重要的动物精神,总喜欢消费型体验,不太喜欢创造型体验。所以对比读书这种需要付出的体验来讲,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的消费型体验更有强大的吸引力。
这也就难免现在的农村孩子不好教育,其实我觉得需要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我们做父母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征,都是被时代塑造出来的,他们有他们的时代,他们不是要成为我们,所以我们也不应该要教育他们你要这样不要那样,他们终将会成为他们这个时代人。
所以什么是好的教育,我无法给出全面而正确的答案。但我非常清楚,我们都是缺爱的两代人。在谈如何教育孩子们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先学会如何尊重孩子,如何给他们真正的爱,有温度的爱,而不是成天忙着工作,嘴里不断告诉他们要这样不要那样,只会徒添他们的烦恼。
什么时候我们会放下所有的工作和手机,拥抱孩子,说声宝贝,我现在的时间属于你,你说干什么爸妈就陪你一起干什么。如果每天或者每周都有十几分钟的专注陪伴,孩子对我们的信任将完全不一样。
真正的爱才能让孩子放下内心的种种防备和假设,才能取得有效沟通。
所以真正的教育是不需要教育,懂得爱才是最有力量的教育,内心有爱的孩子自然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父母当好懂爱的守望者,孩子大概差不了。
关于教育,我会说,你就是我的孩子,我爱你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