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次我的专场拆书课,一位小伙伴推荐她刚上大一的弟弟来学习。
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弟弟是这样说的:“我今天晚上逃课,来参加拆书帮的活动”。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比如,另一位小伙伴马上接了一句说:“那你今晚的课一定是选修课”。
弟弟马上回应说:“不,不是选修课,是必修课”。
其实,当我听到弟弟说逃课来的时候,我内心是非常的感恩的。因为是姐姐知道是我带的拆书,所以特地把弟弟推荐过来的。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能够逃课来到拆书帮,都非常了不起。而且选修课和必修课各50%,也有可能是一个必修课呢,对不对?
于是,在开始新的拆书内容前,我先带领大家回顾了上一次拆书的内容。上次,我带拆了的书籍是《畅所欲言》。这看起来好像是一本关于沟通的书,但实际上是关于领导力的书,它的副标题是“优秀的领导者如何达到坦诚文化”。

刚才的例子并不陌生,幸好我们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学习爱好者的组织。那么如果放在公司里,会怎么样呢?
这位小伙伴,如果他的想法被他的领导所误解,那么这位小伙伴可能就不再愿意发表他的真实的想法。哪怕他有好点子,他也会咽到肚子里去。久而久之,这个团队不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团队。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答案就是假定对方是积极意图。
02
那些对学员怀有极高期待的教员,都是非常出色的领导者,而那些对学员少有期待的教员,则称不上好领导……如果诸位经理能够像对待期望值最高的那部分职员一样,对所有的职员都子以特别关注,那么所有员工都会有更好的表现。
没错,就是这样。多夫·伊登历时数年得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领导有怎样的期待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畅所欲言》
纳尼!
领导对员工怀有高期待,员工就会有更好的表现,这是真的吗?!

书中依据的原理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据查(来自百度百科):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它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03
回到开头的栗子:
如果我和另一个小伙伴一样,也认为弟弟逃的是选修课。换言之,拆书帮活动对他来说,不过一般重要。弟弟也不过是普通的学习者之一,那么我会觉得“不过如此”,没有特别的关照。
而因为我认为弟弟逃的的有可能是必修课,很重要。退一步讲,不论何种课程,都反映出拆书帮活动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会很感恩他,多多善待他。
这两种不同的想法,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会给弟弟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看看课后弟弟怎么说(下面是我和姐姐的对话):

04
按照皮格马利翁效应:
我们可以为员工设定一些积极、崇高的愿景并帮助其达成目标,也可以将他们看作一般人并保持现状。至于如何做,选择权在我们。
——《畅所欲言》
我们的想法,塑造了我们的团队。我们的想法,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今后,当对方发言的时候,你会如何假设对方的意图呢?
想知道后续如何吗?请看彩蛋~
彩蛋
祝自己早日嫁掉,哈哈哈!

友情提醒
“逃课”可不好,请大家参加活动时安排好时间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