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读的希斯兄弟的第二本书,一如既往的简明扼要,实例丰富,探讨的是如何让自己、他人及组织改变。作者是以象与骑象人展开论述的。一共就三条,一是骑象人,代表我们的理智,二是象,代表我们的感情,三是改变路径,如果想让自己和他人改变,三方面因素结合才能达到目标。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有几个:
第一,很多决策、选择真的很反直觉。比如,一个大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仔细分析,分析来分析去,觉得这么大一个问题无论如何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大方法去解决,错!大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的是小方法,小答案!为什么?因为,方法越简单越具有可操作性,动用的资源越少,反而成功了,假设用大方法解决,基本没戏,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很难开始不说,也很难持续。所以有的时候,你真想改变一些事情的时候,想的越复杂估计成功的可能性越小,这也就是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没想太多先干起来再说!干起来了自然就知道怎么走下去了。前天宁向东的课也说,那些成功的人往往在开始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其实并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但他却知道他现在不应该做什么。我觉得在现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里,想太多估计是不行的了,因为等你想明白了局势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之所以人会这样,因为骑象人就喜欢分析,分析来分析去,只看到了一堆问题的存在,更加觉得难上加难解决不了。因此当改变是必须的时候,别分析太多,分析太多注定也是白费力气。
第二,人们很难发现发现事情的成功亮点,却容易看到自己及他人的失败。作者举的例子也极具代表性,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单,一个A,三个B,一个F的时候会如何反应。大多数父母的反应都是,你怎么有一门成绩才F呢?到底发生了什么?如何处理?如何改变?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皆因为我们的大脑系统对坏事比对好事要关注的多的多的多,比如分析关于感情的单词有558个,正面的只有38%,负面的却有62%,中国的古话,学坏三天学好三年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们对坏事关注更多,记住的时间更长,反应更积极,这是进化的产物,我们直觉本能的反应,而理智的选择应该是,你要关注积极成功的那些亮点,找到成功的原因,剩下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不断重复这些成功的路径,父母对孩子成绩的反应应该是,你有一门成绩是A,是怎么做到的呢?找原因找方法,然后复制用在其他功课上。
这些你看着真的很简单,可是真遇到什么事情,我们的直觉立刻又会占上风,你不一定能用这种方式去思维去决策。所以才会说,成功的决策通常都是反人性反直觉的。无论什么时候,发现亮点都是很难的,天性上我们就喜欢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难题上,集中在否定的事情上,发现自己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非常难的事。我尤其觉得自己这方面的毛病特别明显,不仅是对别人有极高的要求,对自己也一样,有一段时间,每天睡觉前都特别的不开心,发现自己这个也没做完,那个也没做完,对自己诸多不满,我从没有想过要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比如,我当天完成了多少学习,做完了多少事情,如果我从已完成事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话,很有可能这和自己的能力与懒惰无关,而有可能是我安排了太多的事情即使不睡觉可能也完成不了,太容易否定自己否定他人,是我非常大的一个毛病。如果我总是盯着别人和自己的失败及缺点,却总发现不了亮点,不管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没什么好处。我应该做的是,对自己,找到那些我坚持下来的事情,分析能成功的原因,然后运用到那些我没有坚持下来的事情上去,看看是不是卓有成效,从而让自己能够坚持更多的事情。对他人,我应该发现别人的进步,别总盯着人家没做到的,而是表扬别人做到的,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选择越多越不容易改变!有时候,往往因为没有选择,人们反而选对了路。为什么?因为选项越多,你就越犹豫,你越犹豫,做决定时越倾向于走之前走过的路。毕竟之前的路已经走了太久,犯错的可能性小,人那么怕失败,自然会寻找之前犯错少的路。同时习惯的力量也会往之前的方向前进。只关注事情的开始与结果,不要计划或者设想中间的过程。
第四,追求“Small win”策略。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把大目标划分成制定小目标,每天为达成小目标而努力,看上去是很容易的事,但其实小目标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很多时候,你往前走了一步,却有可能往后退了半步,或者走偏了方向,往旁边多走了几步,事情很多时候并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你完全无法保证你的小目标必然能够达到,那怎么办?作者建议,一是一定要确定,你要执行的目标是有意义的,二是如果无法达到小目标,就把目标分的再小一点,小到你触手可及,从而很容易就能做到。这两点如果发生冲突,那就只完成第二点好了。
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找到一个目标的意义也许不难,但是当你失败时依然对你的目标的意义毫无理由的相信却并不容易。一次次失败以后会怀疑自己目标的存在意义,这时候要做的不是放弃,因为很有可能你已经离达成目标很近了,比较合理的方法是把目标定的再小一点,让自己伸手就能完成,那么也许日复一日你真的就达成了目标,一旦达成,意义自然而然的就又存在了。意义的找寻往往会和情绪有关,刹那间的情绪变化自己很难控制,那么就让我们做一些触手可及的事情吧。
第五、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这一点,在Peak一书里体会的最深。成长思维最大的立足点在于认定人脑和肌肉一样,只要锻炼就能增强,因此你获得了最好的锻炼理由。事情在变简单之前都是非常难的,之所以放弃,源于一是觉得自己与生俱来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或者能力,二是一开始觉得事情看着很容易一腔热情的就投入了,结果发现这事很难,于是立刻失去了信心,三是连试一下的冲动都没有,因为怕失败别人会嘲笑,降低了自己的形象。这三点在我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差别不过是先后次序略有不同。看完《Peak》以后我已克服了第一点,现在我生活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人群压力所以第三点基本被动解决了,但即使如此我还是不断的陷入不愿尝试的心理状态中,害怕被别人嘲笑从而损害了我强势的形象。作者也问,为什么我们教小孩子学走路的时候从来没想过失败有什么可怕的?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失败很正常,摔倒了继续重来就是了,为什么我们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不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仅仅是因为年龄大了就要维系自己的面子吗?那也许不是面子而仅仅是虚荣心吧!一个人一个国家一段历史,如果你不看开头与结尾,单单抽取中间一段来看,大概率说都是失败的,所以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无法做到不在意,而改变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么就离群索居好了。至于第二个原因,我也经常重复犯错,我觉得自己就是那种非常容易开始可却低估事情难度的人,罗胖有一次说,每天坚持一分钟的录音,他开始做之前就知道很难,但真做了发现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难,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我的问题就是我经常在做事情之前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之难,往往是冲动之下就轻易开始了,比如架子鼓就是这样,基本每年类似的事情都会频繁上演,后来不了了之,这种情况次数多了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现在我开始一件事情之前也会认真想想这事要不要开始,即使是这样,好几件事情我开始了也没坚持下去,比如看电影,比如听力训练,我还是低估了这些事情持续下去的难度。时间是有限的,做减法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焦虑、欲望诸多情绪都会让你情不自禁的不断做加法,所以吴军才会说,我们开始了几件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完成了几件事情。
成长思维只对自己的努力表扬而不会表扬自己的天赋,因为对平凡的我们来说,一切美好的人生都是努力得来的。天赋毕竟是少数人的奖赏,和你我无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次转变都是从一小步开始的,但这决不意味着你开始了第一步转变就会自然发生,剩下的其实就是不断的强化。永远都要记住:改变不是一件事情,它是一个过程!而过程,需要的是坚持,需要的是对每一个小目标达成以后的奖励与反馈。如果把改变看成一个过程,你就知道改变,是时间的积累,或者说改变是一种演化,没有一种演化是一夜之间就完成的,它需要的是每天的努力也进步。
第六、我们对环境的变化其实是极为敏感的。一点点的环境变化就会让我的行为发生改变。有的时候并非我们不想改变,只是环境阻止或者诱惑我们无法改变.作者的爆米花实验让人印象深刻,对减肥采取的仅仅是盘子大小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觉得真的是一个太具体的操作建议。另一个例子是慈善捐赠,事前评估的两种类型的人环境变化一下,结果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之前看到的当需要集中精神学习的时候,把手机关机并且拿到看不见的地方这一小小的改变就能让我专注一个上午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真想有所改变,我确实不应该苛责自己的性格而应寻找更可能的环境变化。
简单来说我玩游戏就是一个环境改变导致我变化的过程,在家里的时候,克制自己不玩游戏真的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试过各种方法,效果都不是非常理想,来广州以后,这个问题不知不觉得到了解决,手边没有电脑了,每天也不会一直呆在房间里无处可去,天天出门四处走走,我一点也不觉得需要游戏的陪伴,游戏是上瘾的产物,我一直认为一件事情如果上瘾,是很难戒掉的,可是作者举了越南战争的例子,士兵在部队里吸毒比例急剧上升,专家们都很担心这些士兵战争结束回到美国的时候会成为社会的隐患,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件事情并没有发生,吸毒人数迅速又回落到战争前的1%,环境变化了,连吸毒这样极度上瘾的事情都能改变,更何谈游戏?
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远离不健康的生活环境远比改变自己的个性容易的多。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出乎我的预料之外,现在很多问题是道理都懂,但,一是发生问题的时候,一时半会压根没想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比如寻找亮点而非盯着缺点,二是无法找到合适的路径,大道至简,接受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去执行。很多道理我都明白并且能深刻的认识到,就是实践不了,实践不了的道理和不知道这个道理又有什么区别呢?只会比不知道更痛苦,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一次次强化已知的理论,让它们内化,然后在每件自己完成不好的事情上进行检测,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让书本上所有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依旧悬挂在书中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