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之根

作者: 清水河237李彩凤 | 来源:发表于2019-04-25 23:50 被阅读2次

周一晚上,高丽霞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个分享——《在方块字中安身立命》,高老师围绕“如何设计一节语文课”为主题,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例,以“个体解读、确定目标、预习作业、教学设计”四步曲,深层次地讲解这首耳熟能详的词,也让我明白“人生征途遥遥,路程漫漫,每个人对自己"精神家园”的憧憬。

好课之根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认为必须要达到:

一、教学目标地制定

须有明确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不千篇一律,不笼而统之。对语文课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学生学习数、理、化,往往懂就是懂,没学过的、没见过的就是不懂,因而,上课总有新鲜感、满足感、成功感。语文不一样,学生经常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教什么,怎么教,确实必须潜心思考,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对语文课就不会无所谓,就会感受语文课上与不上不一样,乃至很不一样。因此,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也是上好一节课最重要的要求。

二、一丝不苟地备课。

备课,想把教材吃透,就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每备一篇课文,总要查清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理清作者写作背景,推敲词句,脑子在课文里来来回回走。比如:在教学《游子吟》时,我要去花好长时间搜集作者资料,以及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这些资料让我对《游子吟》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在有感情地朗读时也不是那么苍白无力,母爱之情油然而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所得的思考才是真切的,拿真切地体会来指导学生,学生就能真正受益。

三、研究学生特点,调动其自觉性和主动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确实如此,教师如果不研究学生,那就是乱弹琴,教师说的话就不可能符合他们的心理,生理需要,就不可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这样的课怎么能称为好课呢?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心理、生理、思想等特征,所有信息储存起来,研究他们现有特点,教学中设计适合他们特点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实效性会大大提高。比如:教学没课生字时,我结合三年级已有的识字经验,放手让孩子充当小老师教学生字,(并及时表扬),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气氛活跃,个个争当小老师,开动脑筋识记生字,方法独特,经过几次考证,讲解效果很不错,远远大于我在讲台上一个人自说自写的常用讲法,这样的课岂不是一节好课?

四、锻练学生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本真、简单的课堂

在信息时代的课堂上,尤其语文课,多数老师采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整节课中观看课件成了主要任务,完全抛开语文课本的本真:回归到文本,文本中感悟。很大程度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语文课变成了走马观花似的学习。

我觉得,语文本应该是本真、简单的课堂,课件当然也需要用,但只是辅助作用,避免本末倒置。让孩子静下心来走进文本,潜心品味,这才是好的语文课。

一节好课,体现出教师对大纲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研究,精心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体现出教师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恒心。

好课之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课之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kx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