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着孩子有些莫名的烦躁,不顺眼时也容易发脾气,白天孩子不在身边时也容易起一种紧张的情绪。晚上睡觉还被一种莫名的心慌给惊醒,心很不安定,久久无法入眠。或许你会说孩子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自己。的确,此话不假。我又在心慌些什么?
我们的日常生活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占据着,我们的头脑也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念头占据着,似乎没有一刻是闲下来的。猛然有那么瞬间,我捕捉到内心的“空”,甚是慌乱,赶忙找些事情来做做才能平稳下来。随着自我觉知的深入,似乎逃无可逃,越发真实的感受到内心的“空”,内心的慌乱也愈发的明显,老师提醒我多些发呆的时间。我便尝试去做,发呆真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每次发呆时,不得不面对内心的慌乱,有种难以言明的难受,似乎想抓住些什么,却什么也抓不到,若有若无,扑朔迷离。因而面对孩子也失去了耐心,多了莫名的烦躁。
在往内看自己为何有如此心境时,突然发觉有很强的“我的孩子”的执念,万万不肯承认自己的孩子会比别人的孩子差劲,即便现在不如别人,未来一天总可以比别人优秀的。也因此在这执念下,不断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了,再优秀。慢慢就变成控制孩子,孩子几乎变成了我想象的样子在发展,一旦超出自己的控制范畴,便容易起烦躁、焦虑等等,不得安宁。
我为何会有如此执念,更深层的信念便是:母凭子贵,子贱母贱。这信念更像是众位母亲集体潜意识里的信念,似乎每个女人为人母的同时,就自动会认为自己跟孩子是连在一起的。孩子出息了,当妈的便倍儿脸上有光,整个人都高了一等;如果孩子没有出息,当妈的不仅脸上无光,感觉人都比别人要低一等。这些深藏的信念便构成了“我的孩子”,很难放得下孩子,也不太能允许孩子自己去成长。
当看清楚这些,便感觉逐渐可以跟孩子分离开来,不再与孩子黏连得那么严重。同时再反观生活中的自己,跟孩子互动中,也会有情绪,当孩子不听话时,偶尔也会发脾气,但是那时候多半是内在对自己的不接纳,本质上与孩子没有太多关联。处理好自己内在的不接纳的部分,便会轻松很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