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小秘秘
曾经,穷人即等同于没有工作、无法通过劳作换取报酬的人。没有工作,在这个社会里就没有你的位置,那时候,是以“生产者”角色主导的生产者社会。如今,穷人则被定义为是没有消费能力的人,社会是以“消费者”角色参与的消费者社会。
但不变的是,两者都是以“金钱”作为衡量的标准。在鲍曼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书中,阐明了什么是生产者社会、消费者社会以及类型是如何发生的转变。
01 生产者社会
在科技和技术尚未高度进步的时期,企业想要实现生产力的增长,就得投入更多的用以完成生产的劳动力(即员工、雇员)。越多的劳动力,就意味着更高的效率。但是,工厂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机械训练对人们来说却是一种束缚。
于是,企业为了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工作中,创造出了工作伦理,其内容是:
①为了维持生活并获取快乐,每个人都必须做一些他人认同的有价值的事,并以之获取回报;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可耻的——道义上来说愚蠢又有害。
言外之意就是,你要去工作以获取金钱用以维持生活,如果你安于现状,不愿意去工作或者是没有工作,那就是懒惰、不被认可和道德败坏的。
在市场经济和企业转型的刺激下,劳动者人民从能主动、自主地把握工作类型转变为,在企业和工厂的安排、控制下去工作。受工作伦理的影响,劳动者没有工作,那将是一项既没有经济来源也将是道德低下的事情。
工作伦理大力推崇工作,宣称减少穷人。可实际上,劳动者除了到企业去工作之外别无选择,因为,他们根本就只有这一个选择,要么工作,要么就是饿死。
为了体现劳动者之间的差别,以金钱报酬的多少进行区分。于是,谁拥有更多的金钱,就拥有更多的权力。
02 消费者社会
在工作中没有选择自由的人们,将自由的目光投向了消费市场。消费行为不同于工作,人们可以进行自主评判和选择,自由做出决定,人们曾失去的一切,现在强烈地吸引着他们。拥有更多的金钱,则就能进行更多的消费。同时,消费也促进了资本企业的资本增长。
总之,人们热衷于这种“灵活、自由”的消费活动。生产者社会让位于消费者社会。
谁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被认为是成功人士的标志。从个人行动、消费行为和工作模式方面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固定的工作是无聊乏味的,工作必须得是有趣的、有意义和灵活的。因此, 工厂的固定工作模式渐渐受到了人们的排斥。
没有工作不单单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在消费者社会里,更意味着致命的“无聊”,人们无所事事,无法利用这些时间,与新鲜刺激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
消费行为能很好地解决无聊,同时又是个人灵活自由度的表现,所以,谁能进行更多的消费,则是新一代的上层人士。
03 新穷人
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要达到生产力的增长,可以不再依靠单纯的人力劳动。一些可被机器代替的岗位逐渐消失,以前,人们没有工作,只是暂时的(或出于个人原因等)的。
逐渐,人力资源比岗位需求要大得多,那些曾是暂时失业的人们变成了永久失业,成了“过剩”。他们不再创造任何的经济价值,甚至反过来还会加大资产的消耗。
没有工作,他们既不能生产获取回报,更不能用回报进行消费了。最终就如同废弃物。
秩序和规范的约定、工作伦理的要求,反过来再次指责这批过剩的人口。规则早已制定,是你们自己主动选择了成为废弃物,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你们理应为自己的选择进行买单。
文中有一个致命的发问:那么,这些人的归宿在哪里呢?答案是,消失不见。
在消费者社会里,没有这些人的位置。
04 消费降级
在本书的最后,鲍曼给出了他的建议:
从工作伦理决定的以雇佣劳动为中心,转变为人的地位和尊严决定的以基本权利、基本保障为中心。
即呼吁人们不要只以“金钱”标准去衡量人的价值和道德标准(包括挣钱能力与花钱能力)。从实际层面去考虑,这种呼吁的最终实现固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却未必是一朝一夕短期内能实现的。
因此,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在消费者社会鼓励消费的情况下,实行消费降级,不盲目进行消费,理性消费,在金钱的花费和挣取上保持个人的平衡,当个“克制”的穷人。
当然,人力过剩和岗位减少这个问题目前看来依旧是个无解,没有了工作,人又如何能通过其他方式维持生活,又如何能进行最低保障的消费活动?
或许,鲍曼意在通过本书,让人们更多地去思考在此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