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十八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

作者: 清风8351 | 来源:发表于2021-03-10 10:19 被阅读0次

第18章 大仁大义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③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①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②智慧:聪明、智巧。

③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译文】

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混乱,被废弃了,才彰显出仁义。智巧出现了,才会产生虚伪狡诈。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时候,才会显出孝慈;国家昏乱的时候,才会出现忠臣。

【解析】

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源于它在社会中的普遍缺失。如果国家大治、六亲和睦,就不会强调忠臣孝子。只有当社会秩序大乱、大道缺失、仁义泯灭的时候,人们才会由于缺乏这些东西而大加倡导。

舜帝是孝的典范,然而他的孝却恰恰是他父亲昏聩、兄弟奸诈而凸显出来的。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瞽叟与象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捆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然而,舜帝却从不怪罪他们,仍然对他们关爱有加。这样的环境之中才有了舜的孝名。尧不是不孝顺,而后人只称道舜的孝,是因为尧没有瞽瞍那样的父亲;提到忠臣,人们就会想到岳飞、史可法、文天祥、方孝孺等,可是他们之所以有忠臣之名,就是因为遇到了乱世,天下大变,而他们所得到忠名的代价也都是悲惨的。在那些盛世之中,很少有人被称为忠臣,因为这时的天下用不着忠臣来为它牺牲,用不着用生命来表现自己的崇高道德。

【哲理引申】

汉成帝后期沉湎于酒色之中,大权逐渐被外戚王氏家族所掌握。太后王政君的七个兄弟都被封为侯,尤其是王凤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总理朝政。王莽就是王凤二弟王曼的次子。但因为王莽的父亲和哥哥早亡,所以他并未封候,和寡母过着十分清寒的生活。但也正是这种早早挑起家中大梁的经历和清贫的生活让王莽和其他纨绔的王氏后人截然不同。他在家里孝敬寡居的母亲,照顾兄长的遗孀,耐心教育侄子:在外面结交一些有才华的朋友,拜当时著名的学者陈参为师学习《论语》,孜孜不倦地攻读经书,待人接物恭敬有礼,侍奉执掌大权的伯父。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从不跟堂兄弟们去寻欢作乐,保持洁身自好、谦恭谨俭、温文尔雅,颇有儒者的风范,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

大伯王凤病倒时,王莽在床前尽心竭力地侍奉伯父,几个月如一日,衣不解带。最后累得蓬头垢面,疲惫不堪。这让王风大受感动,临死时拜托皇太后王政君和外甥汉成帝,让他们关照这个长期被自己忽视的侄子。他的另一个弟弟大司马王商也感到这个侄子不同凡响,向成帝上书愿将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给王莽。朝廷大臣对王莽的名声、人品早有耳闻,纷纷向皇帝称赞王莽。王莽立刻声名鹊起,引起了成帝的极大关注。

永始元年(前16年),汉成帝封王莽为新都候,提升为骑都尉。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请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朝野的名流也都称赞歌颂王莽。

公元前8年,三十八岁的王莽出任大司马,他执政后,克已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汉哀帝继位后,重用自己的祖母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外戚,王莽卸职隐居于封国,遂闭门不出,安分谨慎,其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地责罚他,且逼王获自杀,得到世人“大义灭亲”的好评。哀帝死后,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王莽立刻被王太后召回,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拥戴。

王莽为了继续博取仁义之名,不断建言加大对官员百姓的赏赐,使鳏募孤独都得到好处,他建言太后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大司徒陈崇为宣传王莽,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病死。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荞立孺子婴(即刘婴)为皇太子,自己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不久又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成为后世篡位夺权奸臣的典型。

王莽亲近大儒,满口仁义,在未篡位之前被天下人称为周公一样的“圣人”,然而在他死后,却成了奸臣的代表。白居易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一语道尽了后人对他的感慨。的确如老子所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世间万物之真伪,又复谁知?

相关文章

  • 道德经之对立统一

    #本文源自道德经第十八章 道德经的核心理念就是在讲对立统一,要有辩正思维去看待事物,第十八章是拿道与仁义、智慧与大...

  • 绝学无忧:学习《道德经》心得(21)

    文/若冰 (《道德经》第二十章 )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八章、第十九章里,阐述了他的社会观,阐述了社会病态的现象产...

  • 初识《老子》第18章

    第十八章二十八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十八章 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 道废仁出:学习《道德经》心得(19)

    文/若冰 (《道德经》第十八章 ) 《道德经》第十七章,老子阐述了他的政zhi观,指出了为政者的四个境界,体现了他...

  • 2019-04-30

    【日精进第44天】 一、【学~勤学】 ①日常课诵 诵读《道德经》第十八章和注解五遍,《京瓷哲学》第十八条,《定位》...

  • 道德标签化是一种危险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道德经•第十八章》 ...

  • 《道德经》中的智慧之18:见果识因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之解字 大道...

  • 《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仁大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

  • 别让孩子说:“对不起,我不小心……”

    今天早上诵读课时,我请一个娃娃背诵本周所学内容——《道德经》第十七、十八章。结果这宝贝从十八章开始背,我提醒他,应...

  • 牧童眼里《道德经》(77)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道德经》第十八章赏析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八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wo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