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早上睡醒之后,习惯性的打开手机刷刷朋友圈。
“只想坐一会,等等自己”。
久不更新动态的Y发一条这样的朋友圈。
看了底下的那行小字,9小时以前,是昨天深夜一点半。
我猜她可能是遇见难过的事情,想问一声,又觉得打电话会不会突兀。想在底下评论,又怕收不到回复,自己尴尬。犹豫半天,最后只敢心虚的点个赞。
其实我和Y算得上是好朋友。
我们相识12年,从高中到现在。虽然大学,工作,都不曾在一个城市,但你来我往的,每年都会挑时间腻在一起几天。一起去过的地方吃过的饭,总不少。

南京——舟山
我的日记里夹着这样一张请假条。
加上周末,一共只有四天。
那是得知Y出了车祸,迫不及待的想要到她的身边去。
事后知道是一个喝醉的司机逆行撞上她,脖子和半个身体摔得不能动弹,眼镜碎得一片片,万幸的是没有伤到眼睛和要害。
南京到舟山,路上的每一分钟都等的焦灼。直到终于进了病房看到她还算好,一直傻笑还说要给我讲笑话,心才真的放下。
你会有一种感觉,仿佛她就是你的家人。你陪在身边,即使并不能替她减轻痛苦,光是坐在一旁,心里也会觉得踏实。
年底的时候她来南京看我,又是活蹦乱跳的了。我带她去博物院去紫金山去老门东去鸡鸣寺,吃火锅也吃盐水鸭。一切相处都是彼此最熟悉的方式。
虽然一直不在一个城市,但每每打起电话来,一聊也都是一两个小时。可是挂完电话,我们又好像忽然切换了模式,又各自回到自己的孤独星球去。我们从不像别人口中的“闺蜜”那般,每日聊微信。但只要对方有需要,又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对面。
知道对方在哪个城市,做什么样工作,其他的,几乎完全不知道。
偶然在朋友圈瞥见一眼,也不敢深问。
我们奇怪得不像话。
Two。
小秋打电话来说她打算买房,因为知道我在做房产,希望我作为“专业人士”提供点意见。
电话里七七八八的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
末了我问她,啥时候结婚,她敷衍着说等碰到千万富翁就嫁了。
这当然是个玩笑话。
小秋是大学时的好友,我们宿舍一共6个人,最高最瘦的是她。
毕业之后大家分别去了不同的城市,但基本上都算离家不太远,只有她,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去了南方。先是在福州,后来又去了深圳,现在算算,在深圳已经待了三四年。先后换过不同的工作,人事,销售,最近好像是在一家外贸公司。
我记得刚来南京的时候,没有熟人,对这个城市也充满陌生,下了班总喜欢去走路。想多了解一下每天生活的地方,也为了在枯燥无聊的日子里娱乐了一下自己。有一阵子江宁的上空总是飞过很多的直升机,飞的低低的,声音又大,吵人得很,同事抱怨说都快比公交车班次还多了。
正巧有次下班的路上和小秋通话,直升机又来了,我告诉她直升机来了,等它们过去再说。她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为什么会有直升机?”
“不知道,可能是有什么军事演习或者别的什么吧,管它呢”,确实那段时间直升机飞的频繁,抱怨归抱怨,也没谁真的把这当成一回事。
“不会是要打仗了吧?”她变得更紧张了,“要不你收拾收拾也来南方吧,打仗估计一时半会也打不到这边,这边安全”。
我噗嗤一下笑起来。
“怎么可能会打仗,你的脑洞也太大了吧”。
“那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飞机”
......
她开始还是觉得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后来不知道怎么被我敷衍过去才结束这个话题。后来的几个星期,小秋每天在微信上问我今天有没有直升机飞过,她还是担心“要打仗了”。
后来证明没有打仗。
我猜想那些直升机可能只是随便飞飞。
可小秋突如其来的紧张,很久之后想来依然感动。
南京的冬天湿冷漫长,深圳的11月份却还在吹风扇。
我总是在南京的冬天里感冒,小秋总是邀请我去深圳取暖。
小秋不怎么发朋友圈,我算了下平均数,一年大概是三四条。
每条都有一个来自南京的赞。
真心实意。
Three。
我们终其一生,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和其中的几个人关系甚好,和另外的一些人渐行渐远。
我们听过彼此的心事,开过对方的玩笑。因为同一场电影流过泪,也因为不值一提的小事生过气。在人生的这趟列车上,有不同的人停靠,随行又下车。
成人世界的生存规律,教会我们不断适应告别与相遇。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各自努力,看过不同的夜色,追过不同的末班车。慢慢的,我们开始成熟,学会了独自承受生活的酸甜与痛苦。可能是事情太多时间太紧,我们不再如从前一样频繁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
朋友圈,似乎成为我们了解对方最便捷的入口。
点赞,成为最保险的维持方式。
对方不需要拒绝,你也不必期盼回应。
不知道电话朋友圈那头的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唏嘘。
预报说明天可能会下雨。
希望你会带伞。
嘿,朋友,我有一点儿想你。
不止在朋友圈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