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文庙始建于唐代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是祭祀儒学先师孔子的场所。古代每年都在此地进行两次大祭,这个传统已绵延长达千年之久。文庙同时也是宣扬儒家学说、教化民众的场所,在历史上曾称作“府学”,“州学”、“学宫”,有“中山庙学甲天下”之盛誉。
定州文庙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城区中山路北侧的刀枪街东段。是唐代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由定州帅卢简求废天佑寺原址上创建;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定州帅韩琦又扩建了殿宇。到明代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知州裴泰增建明伦堂。 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 - 1620年),又两次增修,修建匾坊、泮池。至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年间皆有拓展增修,最终建成由北部中、东、西三个相邻院落及南部的节孝祠等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1959年,文庙被辟为定县博物馆。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文庙经历朝扩建与维修,规模恢宏。明末遭受兵灾、悉为灰烬。清代复修,基本保持了明代以前的建筑格局。现保存有四合院式的南院和各自为中轴式的东、西、中、北三院。主体建筑有大成殿、戟门、棂星门、崇圣祠、明伦堂、节孝祠、魁星阁等,占地面积达12629平方米,为河北省保存最大、建筑格局最为完整的孔庙。
定州文庙院内古木参天,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环境古朴典雅,内涵丰富悠久,成为集纪念孔子、文物古迹展览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下图、 定州文庙 棂星门

下图、文庙平面图

下图、定州文庙 双槐之一,位于文庙戟门外两侧。详情请看本博客专文:《龙凤双槐-苏轼定州留踪》

下图、 戟门 位于定州文庙中院的中轴线上,从戟门穿过,即位文庙的主殿:大成殿

下图、 这是位于戟门外西侧的“落星石”-Fallen Star Stone
落星石,即今日所称“陨石”,又有“飞石”之称。据清《定州志》记载:州治西二里许,道左有石,横斜三四尺、厚一尺七寸;其质浑朴坚洁,色赤黄如璞玉,相传有星坠于此化为石。故俗称“落星石”。
昔日曾将此物奉为神物,今移入本馆供人观赏,且录《卜算子》一首,以增游人兴致。“人道中山好,招贤旷古今,遥遥飞来天外石,自是情谊深;风霜与寒露,酷暑及雨淋,朝朝暮暮志不移,从未话孤贫。”

下图、 乡贤祠 在这里展示的是清朝初年定州籍著名贤臣郝浴的事迹。

下图、 郝浴画像
郝浴(公元1623-1683年)字雪海,号复阳,河北定州人。(《清史稿》有传)。清代著名贤臣、爱国志士。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因其非凡的才干和胆略,顺治八年升任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其间为民请命、解救苍生、安抚边陲。因多次疏发吴三桂,被吴怀恨奏劾,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流徙盛京(今沈阳)并于铁岭垦地筑室,讲学授徒,探寻治国救民之道。到了康熙朝,郝浴过人的“才、学、识”被康熙皇帝所赏识,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奉旨复官还朝。他不负聖望,运筹帷幄,多次上书陈谏,警世革弊,因有每天上三本的习惯,人称“郝三本”。

下图、 这个玻璃柜内展出的是:“皇清诰授光禄大夫从抚广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四级復阳郝公暨原配李夫人继配王夫人合葬墓志铭”。
郝浴是一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清代治国贤臣。一生仕途坎坷,官宦生涯除被贬戍的22年外,供职仅11年,却历任刑部广东副主事、湖广都御史,两淮盐运使、广西巡抚等职,官至封疆大吏,身为一品高官,却廉以持己,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做人的准则是“为人?者无以有己,无己则为?之?君”。虽屡遭诬陷却仍一心报效朝廷,始终以解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下图、 第三进院落,主殿是“大成殿”

下图、 大成殿 近景 对联:觉世?民诗书易众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聖人

下图、 匾额: 万世师表 居中壁龛内供奉的是“至圣先师孔子塑像”及神位
对联:气备四时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下图、 大成殿初供奉孔子塑像外,还供奉四配、十二哲塑像
左:复聖颜子 右:述聖子思子

下图、 左:先贤有子若 右:先贤卜子商

下图、 左:先贤端木子赐 右:先贤仲子由

下图、 左:先贤闵子损 右:先贤冉子雍

下图、 孔子右侧供奉八位弟子。 左:亚聖孟子 右:宗聖曾子

下图、 左:先贤朱子熹 右:先贤颛孙子师

下图、 左:先贤言子偃 右:先贤冉子求

下图、 左:先贤宰子予 右:先贤冉子耕

下图、重修文廟碑記

重修文庙碑记 按原碑文排列,未加标点
自清季愦於教术神徂聖伏沈冥於※盲否塞之秋而举世泯棼流而为肆无忌惮之俗论称无鬼而语不及神虽
君亲父师且泛泛如萍梗於江湖而適相值而天地山川风雷日月社稷群神之祀一切置焉不问则圣人神道设
教之意遂等於渺茫而不根甚至谤聖毁天欲胥 孔孟之命而革之而何有於庙乎定之 文庙创始於唐之大
中二年范阳盧公实儒吏称首历宋金元明以※有清儒师贤牧类皆踵功浩大赓续前修宝公梦莲復为陈祭器
演乐舞 孔堂之金石丝竹阅数千载而如闻其声於戏盛矣然适值重道崇儒稽古右文之世肇称殷礼咸秩无
问矧 至聖先师生民未有故度宏规而大起世增饰以崇丽承流布化不难缔造之一新盖其时之大可为也近
世至道榛芜异学簧鼓风移世变幾疑天之欲丧斯文廼一旦倡议兴修而群焉鼓舞无论同声之相应即漠视
孔教者靡不乐与从事焉乃以信 聖道之通行不独溢中国而施蛮貊而浸浸乎普及於五大洲者为不诬也於
南夷见 聖焉师若弟神游炎洲语中邦以水患而别风淮雨后不闻灾不徒波澄海缴南郊草木识文明也於北
夷见 聖焉聖彼得艺学格致闳治教于俄京而雪窖冰天政俗一变不徒冠裳礼乐拓跋世祖震中华也於东夷
见 聖焉海岛东京膜拜曲阜吾 聖之春风化雨霪淋披拂荒大东也於西夷见 聖焉英伦谊士繙译群经吾
聖之诗书六艺纷纶挥霍溥泰西也 大聖人之德教中土乱其真而衰外洋师其意而盛岂徒百王之模范※
为万国之薪传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子思子非虚言矣故值群庙之毁废而幡天际地 孔庙廼岿然独存则向之
藩拔级夷剥陊不治儿童手足亵渎神庭者特文明一朝之劫而规恢胜迹别白而定一尊益以见中土教术之非
而背聖反经之无当于治也定之诸绅耆慨儒学之寖微睹 聖庭之寙废尽然伤夫不足以揭虔妥灵也请之县
长何公建言修复用是鸠工庀材而殿庑桥門厅壁祠宇以次兴筑丹漆金碧轮焉奂焉费计四千圆有奇咸资财
政赢余而不累一民不※大众凡六阅月而告成焉虽祭器乐舞之备尚有待于徐图而儒士振废起率之感已於
是乎昭然若发聩矣扬子雲云为可为於可为之时朋从余以为为可为於不可为之时则亦未始不从也
民国十二年仲夏之月邑人胡振春撰文 二十一年季春邑人张诒书丹
民 国 二 十 一 年 夏 历 三 月 立 石
下图、碑文细部

下图、 碑阴
重修 文廟碑後記
時局變而政日繁襲 文廟基金悉被搜攫以去其僅在者惟西街關帝廟後
地二段一段長三十五丈七尺南橫三丈四尺北橫二丈五尺一段長十一丈
九尺橫七丈九尺五寸兩段地共三畝三分余系租戶隱匿儒學學田經看守
張冠軍查出歸入 廟內者又近時查明東圍牆外有寬四尺通街道一條此
外大殿前柏六十七株槐一株戟門前柏十株槐二株泮池南北柏一百零二
株皆所謂餼羊碩果也不可以不記至此次監修工程則有劉錫璋馬錫榮張
兆淇張譚田得霖馬鑑沅李鳴鐸王鎮江王恩果卜善慶董事為王恩※田得
霖張譚張夢庚宋邦彥楊潤清張慶珊王庭芝郝春熙時民國二十一年夏曆
三月附記 王恩棠

以下图片和文字,介绍的是孔子的生平事迹






下图、玉衣 此件玉衣是定州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出土的,由2000多片玉片用银丝编缀而成。

下图、这是一个石函,顶部铭文为:大隋大业二年岁次丙寅十月壬午月八日已壬舍利宝函之铭

下图、孔子弟子“72贤人”简介

下图、孔子弟子“72贤人”简介

附录:
文庙中的“四配”
复圣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春秋时鲁国人,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岁。天资聪明,敏而好学,能闻一而知十,不迁怒于人,从不犯两次相同的过失,他过著贫苦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别人必定感觉很忧愁,他却甘之若饴,毫不改变安贫乐道,怡然自乐的态度。他是孔子所认为最得意的弟子,《论语》中记载颜回之处,总是称赞的多。他本来是最理想的孔门道统继承人,只因先孔子而死,才由曾参接替。
宗圣曾参,字子舆。皙的儿子,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人,是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天性至孝,家境贫困,靠劳力为生。资质虽然不很聪明,但是能领悟孔子的一贯道理,传述孔子忠恕之道,以教授子思。
述圣孔伋,字子思。父名鲤,祖父孔子曾直接教过他,为曾参弟子,独能传授孔门心法。受困于宋,而作《中庸》。《中庸》乃儒家人生哲学的名著,论心性多精语,宋明理学家奉为圭臬,所谓「不偏,不易乃中庸之道。」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子书。子思曾周游讲学,到过宋、卫两国,得到时君的尊重。子思家贫,他解释富贵的真义: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贵。他阐述高官厚禄,不足以钓饵君子。痛斥阿谀求荣的不当,惟德高和寡,未能见容于世。卒年六十二岁,因述圣祖之业,后世称为「述圣」,是四配之三。
亚圣孟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邹国人,即今山东省邹城。生于周威烈王四年(即西元前三七一),其先世为鲁国公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一的孟孙氏,父名激,早殁,由母仉氏抚养,以孔伋为师。孟子学成之后,为儒家的传人,由于其生卒年月难以详考,说法亦多有差异,而以其享年八十以上者居多。
文庙中的“十二哲”
孔庙祀典在未有“四配”之前,原先有“十哲”。 “十哲”是根据《论语》-《从我於陈蔡间》一章中的弟子而名,计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其后,颜子配享,补上曾子,曾子配享后,一说补上朱熹,一说补上子张,又嫌遗漏有若,两位皆属《论语》里的热门人物,最后补上子张、有若和朱熹,由“十哲”改为“十二哲”。
闵损(公元前536—前487年),鲁国人。字子骞,尤其以孝行闻名于世。有关他的孝行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鞭打芦花”的故事:闵损丧母后,其父又娶一妻,并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闵损很不好。冬天做棉衣,继母给其亲生儿子絮丝棉,而给闵损絮芦花。闵损冻得拉车时常掉绊绳。他父亲不了解真情,因此便常鞭打他。棉衣破了,露出了芦花,他父亲终于得知继母虐待他,一怒之下,要赶走继母。这时,闵损却连忙替继母求情,劝父亲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之人的赞赏。 闵损被追赠为“费侯”、“琅琊公”、“费公”。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诏为“十哲”之一,配祀于孔庙。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冉雍(公元前522年—?年),鲁国人。字仲弓,冉雍出身微贱,却品学兼优,是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又说:“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说,他的父亲虽然身贱而且偷东西,却不能掩遮儿子的德行,想不得到重用都不行。冉雍曾担任季氏宰,问政孔子,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即知贤才而举之。荀子曾说仲尼、仲弓为“大儒”,为“圣人”。唐开元年间诏为“十哲”之一。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雍也仁而不佞。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前456年),卫国人。字子贡,家境富有,青年时即以经商著称。端木赐利口巧辞,博闻强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辩人也,丘弗如也”,为孔子四科中的言语科的佼佼者。《左传》中记载了他多次代表孔子或鲁国到楚国、吴国、齐国从事外交活动,都不辱使命。在经商活动中也大获成功,以致于“家累千金”、“富比朱陶”。子贡被看作是历史上第一个儒商。他说:“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他积极宣传孔子及其学说,在传播孔子思想的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太史公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他和孔子的师生之谊超过了一般人,孔子死后,弟子均守墓三年而去,他则在孔子墓旁建草庐,又守墓三年才离开。清乾隆年间被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仲由(公元前542年—前480年),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字子路,又字季路,是孔子学生中“政事”科的高才生。幼至孝,百里负米养亲,是历史上二十四孝子之一。他豪爽勇敢,喜闻过,有政事才。后来被卫国聘为蒲邑(今河南长垣县)宰。子路治蒲3年,勤政爱民,兴水利,重农耕,以粟馈众,与民同苦,很受蒲人爱戴。孔子过蒲,三称其善。子路在卫国内乱中不幸被射杀。临死的时候,帽带被射断了,帽子掉到了地上,子路弯腰捡起帽子,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戴好帽子,系好帽带,英勇牺牲。唐朝被追封为“卫侯”,宋朝改封为“河内侯”,后又追封为“卫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卜商(公元前507年—?年),卫国人。字子夏,家境贫寒,从孔子学后,曾为莒父(今山东高密东南)宰。卜商以博学著称,他长于《诗》,深于《书》,明于《易》,著于《礼》。曾说:“君子学以致其道”,为孔子四科文学科的高足。孔子说他:“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无欲速,欲速则不达,见小得则大事不成。”孔子死后,到魏国西河(今陕西合阳一带)讲学,影响很大。相传有三百多人出自他的门下。魏文侯亲自向他问政,待以师礼。他为人勇武,性格爽朗,不但有武士之勇,而且有宰相之才。极好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结交,并擅长于主持礼节仪式。追封为“魏侯”、“东阿公”、“魏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有若(公元前505或518年—?年),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鲁国人。他刻苦学习孔子的思想,发扬“学而不厌”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读。他的孝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朝“举孝廉”时多以他的话为依据。他主张减轻剥削、寓富于民,成为后世贤相规劝帝王的名言。是孔子的晚年弟子。有若的相貌和孔子长得非常相像,当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思念老师,就把有若当作老师一样对待。后被追封为“汴伯”、加封“平阴侯”。清乾隆年间升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冉耕(公元前553年—?年),字伯牛,鲁国人,以德性著称。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广施教化,为人所敬。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晋升为鲁司空,冉耕继孔子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绩显著,深得民心。所治之地,“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中都成了其他诸候国学习的榜样,并受到孔子的高度赞赏。。后来冉耕得了重病,孔子去看他,伤心地叹道:“亡之,命矣夫!”冉耕先后被封为“郓候”、“东平公”等唐开元年间诏为十哲之一,从祀于孔庙。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宰予(公元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又名宰我。春秋后期鲁国人,以擅长言语而著称。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了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后被追封为“齐侯”、“临菑公”、“齐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冉求(公元前522年—前489年),字子有,又称冉有。春秋后期鲁国人,少学于孔子,勤学 “六艺”,不尚浮华,孔子赞曰“求也艺”。同时以政事著名。孔子曰:“政事:冉有、季路”。他还善于理财,孔子曾称赞他:“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后被追封为“凃侯”、追封为“彭城公”、“凃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言偃(公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开玩笑地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从前我常听您说,群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甚为嘉许。后被追封为“吴侯”、“丹阳公”、“吴公”。唐开元年间诏为 “十哲”之一。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颛师孙(公元前503年—?年),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人。他出身微贱,曾犯有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他卑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后被追封为“陈伯”、“宛丘侯”、“陈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南宋著名理学大师。他对儒家学说融会贯通,主张用天命之主宰气质之性,存天理,灭人欲。注重“持敬”的涵养功夫,居敬穷理,以“仁”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影响了其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他主持修复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谥号“文公”。清代升为“十二哲”之一。在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可谓殊荣之至。
语录: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未完,请看下集:文庙之魁星阁
原题:(原创)定州文庙-河北省最大的孔庙 2012-07-26 10:35 发表
2018.12.31 阅读(4675)| 评论(3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