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决心做一件事,能坚持多久?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需要想一想,再说出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可能是几天,十几天,还可能是几十天,亦或者更长。
大多数人都能坚持几天,多数人能坚持十几天,部分人能坚持几十天,最后能一直坚持下来的人,恐怕屈指可数。但就是那最后坚持下来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最大。
如果准备开始健身,肯定会先置办齐需用的装备,如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器械等。
如果准备要学习书法,肯定会先置办好需用的工具,如毛笔、纸张、墨汁等。
如果准备要学习绘画,肯定会先置办好各种画笔、画架等。
如果准备要阅览群书,肯定会先在网上搜索热卖书榜,一番精心挑选后购回心仪的书籍。
然后,开始的几天,日日坚持打卡;一周后,有点倦怠,强迫性打卡;二周后,隔三差五打个卡,一个月后,多数人或许已要放弃……
这种经历是不是很熟悉。通常情况下,间歇性的努力,会导致起初信心满满的决定,最后不得不以放弃而告终。
说实话,我也是这一类代表者中的一员。一直都计划着要坚持看书,心中对书籍有一种深深的执着,购进了不少喜欢的书籍,摆在书架上,倒也是赏心悦目。
可结果却是,去年买的书,直至今年还未全部读完,现在仍然在努力拜读……中间总有其他事情打断读书计划,虽心有愧疚,但现状并未得到有效的改观。
一次次的计划目标被搁浅,如何冲破三分钟热度的魔咒,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一件事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反思之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难打破舒适圈,习惯改变不易
假设日常生活是这样的:周一到周五惯例上班,加班纯属偶然,工作日程变化小,基本上游刃有余;下班后生活自由安排,吃饭刷剧玩耍,任其选择其一或其几;周末睡到自然醒,去想去的地方打卡。
当你慢慢适应了舒适生活的节奏后,突然加进“额外学习”这个不速之客,就像一池平静的湖水被一颗石子激起涟漪,你心里自然会产生排斥感。这是一种本能反应,毕竟学习任何新事物,都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缩减舒适度,谁的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起初的愿景很美好,可舒适圈一旦被打破,多数人都无法适应新的步调。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意味着从总生活舒适时间里抽出一部分来刻苦,意味着要舍弃一些追剧、玩手机、赖床或玩耍的时间。
换个角度看,无异于变相的折磨自己,心里或多或少会有抵触的情绪,意志不坚定的就会想要放弃,会想回到以前熟悉的生活轨迹。
多睡一会,相比于早起朗读英语,的确很难;在游戏中升级打怪,体验胜利者的喜悦,相比于苦命的看书刷题,的确很难。
良药苦口利于病,道理都懂,但当把糖果和良药放在一起,谁都愿意选甜甜的糖果。
短期难于见效,长期又难坚持
上课盼望下课,上学盼望放学,上班盼望下班,长假过后盼望下一个假期,……人生,总是需要有些盼头的。
所以,仅仅凭借着一股子劲儿坚持到最后,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倘若我们把一件事分成许多个小段,每完成一个小段,就自我奖励一下,给自己一个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样,想要把一件事持续下去,避免它成为一时兴起的脑热,就要让自己看到希望。
有了希望,就有了持续的动力,而不是像无边的大海一样望不到尽头,在可能到达之前提前止步。

找个理由,坚持下去
人,只要心中的信念生根,执行力会翻倍。比如,锻炼能让你更加健康,跳舞能提升你的气质,绘画书法可修身养性,总之,就是要让你变得更加优秀。
这时,“优秀”还只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什么标准才算是优秀,你想自己优秀到哪一个阶层?这些问题在你脑中清晰了,执行起来更顺手。
即使在你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一丝丝松懈,你心中清晰的目标也会提醒你,加油!你可以的!离目标就差那么一点了!自我的打气鼓励,永远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呢?那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抽丝剥茧,理清坚持不下去了的原因。再问问自己:这个原因是否可以克服?如果自己咬咬牙,是不是就能冲过去。
因为,被自己逼好过被生活所逼,被生活所逼的过程更痛苦。
从简单的周期习惯做起
现在就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周期,逼自己养成习惯。最简单的,可以先从每日看书开始。
先以一个月为周期,每日制定看1小时书。前几天,或许会出现坐立难安的情况,书中内容看不进去,想摸摸手机,想吃个零食,看几页书偷瞄一下时间。
待渐进入状态后,可以小表扬一下自己。如果中途出现小松懈,不妨可以试着查查日历,看这个周期还有几天,心中会放轻松许多。
一个周期,不可能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这开了一个好头。说不定,哪天要是不让你看书了,你还会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亦或是跟着书中的主人公一起沉浮患难,沉醉于其中,别说一个小时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你还不自知呢。
一段的小成功之后,别忘了奖励自己。看得见的目标,才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从小的容易坚持的事情做起,获得自信,再挑战稍难的事情。找准利益驱动点,坚持下去,靠成功更近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