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共情VS认知共情
在第一章,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他反对的是情绪共情,而不是认知共情。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情绪共情中,人们或多或少与对方有相同的情绪体验和感受;而认知共情中,人们只是理解对方处于何种情绪状态及其感受,而自己并没有相同的体验。这是感性和理性的两种表现。
共情与道德的关系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出并非基于共情的道德判断。善行的发生不一定是出于共情,也可能是出于宗教信仰、价值观或计算。而出于共情的行为也不一定是善的,也有可能是操纵、暴力或冲动。共情不相等于道德,甚至于它们的相关性并不高。当我们过于关注道德决策中的共情的作用时,实际上模糊了事物真实的面貌,忽略了其它的因素和变量。
情绪共情有很多难以避免的弊端:
1、共情的焦点是狭窄的。共情受到偏好的左右,人们总是倾向于对于自己相近相似的人共情,而听不到“遥远的哭声”;共情使人们把焦点放在了特定的个体和小群体的福祉上,而忽视了整体的效益;人类认知特点使我们更容易对新奇、不寻常的事物给予关注,对很多有价值的事物视而不见。
2、“共情正确”——人们对于共情的考虑甚至大于对公平的考虑;
3、高度共情能力的人常常会被他人的痛苦左右。在情绪高度唤起的状态下,可能会做出不明智的决策;
4、共情会让人对眼前的成本过度看重,而轻视将来要付出的代价。
关于共情的部分错误观点
作者在书中试图去纠正一些关于共情的错误观点。人们普遍认为缺乏共情能力的人都是精神病态者,都非常可怕。然而没有证据表明共情能力缺失导致了精神病态。
人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理性,而受制于激情。因此很多哲学家心理学家认为与其相信理性还不如去相信包括共情在内的各种直觉。甚至于理性很多时候只是事后诸葛亮,一块遮羞布。然而这不意味着“理性”本身是不好的东西,只不过是人们运用理性的能力有限而已。
作者认为共情、同情和理性组成了一个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的连续谱。最差劲的极端是共情、中间地带是同情,而理性处于最好的那一端。这和我原来的认知有点冲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