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好比爬山,往上爬的人很多,到半山腰,有的人就爬不动了,放弃了,真正能到山顶的人凤毛麟角。
因为工作关系,每天都在利用写作混职场,触及它很容易,把它当做一个技能用用罢了,但真把写作当立身立命的本事,太难。我虽工作了几年,写了一些信息,但还是写手群里的小菜鸟、门外汉。
套路人人都知道,可我学不会。
已加入简书一个月了,写得文章还是屡屡拒稿,文章结构仍逻辑不清,内容断句仍如流水账。难道我就此放弃吗?不,我选择笔耕不辍,死磕到底。
为了能够更加系统地提升写作水平,我报名了无戒90天写作培训班,看看到底怎么能够专业起来,高手是怎样的,如何缩小和高手之间的差距。
每天三十分钟的早课,听着无戒老师举重若轻地讲解如何构思、如何设定情节、如何塑造人物,我想说套路我都懂,当年高考作文也是接近满分,现在也是从事政务信息工作,但是到了如今真想把写作当成一个本事时,却焦头烂额、无从下手。
我不知道到底怎么让逻辑清晰起来,难道分几个子标题就分开了吗。我不知道如何不那么流水账,到底怎么铺设情节线索。我也不知道怎么把语言变得不那么的没有水平。
笔耕不辍很有益,但不定质变。
一个月以来,我坚持着“量变化为质变”的信念,前前后后写了七八篇随笔杂文。有的运气好点收录到专题里,但大部分还是拒稿、零阅读、零点赞。“三个零”让我认清量的堆积并不能带来质的飞跃,就跟我虽读过上千本书,仍无法写出一本小说一样。更多的,应该是琢磨。
写作好比练武功,一样的招式、不同的威力,手势不到位,可能就是功败垂成。与行家比,从读者的角度变为作者的角度,猜想人家是怎么塑造的人物、设定的背景、设置的情节,琢磨语言怎么能变得生动,逻辑如何梳理。
职场上与人沟通,我确实做到了换位思考,但读书时,我真没有做到,也许就是因为书只读了一遍吧。刚跟着作者的思路顺了一遍情节,就书归原位了。对于大家的书,真的要反复读、经常读,站在他的角度读,这个我算是了解到了。
得到六十分容易,可满分很难。
从很久以前起,我就想写一篇《站台》的小说,可是按照套路套着写时,勉强给自己打个五十分,六十分的及格线都不够。自己定的及格线标准很简单,就是成文成章、有人阅读、有人交流。我总觉得自己的人物构思不饱满、情节太平太普通,写得似是而非、生搬硬凑,下笔成章的事宜也就一搁再搁。
写作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碰撞、思想的传播。浅薄的学识和粗浅的见解只会换来别人的嘲笑。如何凝练自己的思想成为关键问题。
现在的我,想把《站台》的内容更具体、更接地气,从变换的主角––来来往往的人,变为车站工作人员的事儿,人物固定起来,情节想得更加具体,多去采风、多去借鉴,真正写成个东西。
这篇文章是写给简书无戒的,更是写给自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