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黄昆,1919年9月2日生,2005年7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他的著作至今仍然摆在很多物理学家的书桌上,被誉为是物理学的圣经。2002年,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奖。


“中国诺贝尔奖”得主黄昆和诺奖得主之间的那些事
黄昆和其好友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杨振宁,尽管那时相处的时间比较短,但对我影响很大。我跟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是我生活最愉快最高兴的日子,是生活最丰富的时期”。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在美国作研究,而是当时和黄昆同处一室的日子。正是那些争论,使我找到科研的感觉。”
真可谓是英雄惜英雄,两位大师颇有同感。
有一次,为弄明白量子力学中“ 测量” 的含义,他们的争论从茶馆喝茶的时候开始,一直讨论到晚上,回到宿舍还在进行熄灯后,上了床,争论也没有结果,过了好久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开权威资料来解决争论。
黄昆和其导师莫特(197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1944年,黄昆在西南联大研究生毕业,并且被录取为“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当时,有一位英国教授给西南联大捐赠了一大批在英国出版的科学书籍。凑巧的是,其中一位名叫莫特的英国科学家写的书(《原子的碰撞理论》、《金属与合金的电子理论》、《离子晶体中的电子过程》)引起了他非常大的兴趣。
黄昆觉得莫特这位科学家的学识非常渊博、所研究的领域非常丰富多彩。1945年8月,黄昆决定到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做莫特的博士研究生,选定固体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于197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莫特,在当时已经是国际著名的固体物理学家,他对黄昆学术风格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黄昆“避免了在数学公式里绕圈子的这种弯路,并且懂得重视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几个月后,初出茅庐的黄昆就完成了题为《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论文,大胆提出了关于杂质和缺陷X光的散射理论模型。20年后,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证实了黄昆的理论预言,国际学术界随即称之为X光“黄散射”。
黄昆和马克思·玻恩(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黄昆在完成博士论文后,觉得老待在一个地方会对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才干有局限性。于是乎在1947年5月中旬,就去了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处短期工作。
物理学大师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也是晶体原子运动系统理论的开创者。玻恩当时年事已高,并忙于其他研究,虽然想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再写一本《晶格动力学理论》,却心有余力不足。
恰巧黄昆略通德语,读过玻恩用德语写的《晶格动力学》,对玻恩的晶格动力学有基本的了解。玻恩发现黄昆熟悉这门学科,且有深邃见解,便将完成用量子力学阐述晶格动力学理论的《晶格动力学》专著的重任交给了黄昆,同时交给他的还有玻恩的一些残缺不全的旧手稿。
黄昆从1948年开始,在4年时间内不仅以严谨的论述和非常清晰的物理图像对这个固体物理学中的最基本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而且还以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这个领域。
玻恩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书稿内容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我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两人的名义所写的东西,就很高兴了。”
几十年来,这本书一直作为晶格振动及其相关效应如拉曼散射、瑞利散射、红外光谱、比热和弹性等理论的经典著作,成了几代科学家的入门指导书和必备参考书。牛津大学出版社把它列入了“牛津经典物理著作丛书”,并有国外专家称“我把黄昆的书像圣经一样放在我的书桌上”。这本专著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
人物轶闻趣事
黄昆和他的“洋夫人”艾夫·里斯之间的爱情与婚姻
黄昆的夫人艾夫·里斯比他小7岁,英国威尔士人,同为布里斯托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在大学毕业后,她与黄昆同时来到了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担任系主任弗洛里希的行政助理,并帮助黄昆进行理论计算。
里斯倾慕黄昆的聪敏与敬业,而黄昆则对其学识、勤奋和温柔美丽留下深刻印象。
1950年,黄昆和里斯合写了名为《F中心的光吸收和非辐射跃迁理论》的论文,提出的“黄-里斯理论”拓展了多声子跃迁理论。
1952年4月,里斯克服重重阻力,远涉重洋追随着黄昆来到了中国。黄昆的哥哥给里斯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爱扶”,既是谐音,又寓意乐于助人。
两人有着共同的事业追求与爱好,结为伉俪,相敬如宾。


一代宗师,科坛泰斗黄昆院士,“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科学巨匠黄昆虽然没有获得诺奖的,但他的成就、成果受到了那些获得了诺奖人的肯定,并且回国后全力以赴从事教学工作,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三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比获得诺奖要更有意义。
若想更详细地了解黄昆院士的求学生涯、学术成就及其大师本色,请查阅曾任黄昆助理现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朱邦芬所写的《黄昆·声子物理学第一人》。
最后送给大家黄昆院士一句名言,以共勉。

文末的话-by 刘沐
1、求赞求关注求分享,O(∩_∩)O~。
2、可私信我,免费索取本文的电子书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