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文字之间有共鸣,透过文字看见灵魂的共鸣。
我最近常常被书写的文字安慰和激励到,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写出这样的文字。生命结出果子的人我会被他吸引,但是我更在意土壤下的根是为何。
听见核酸检测放毒为了赚取暴利,心中不寒而栗。这实在不可理解,也接受不了。

我们是需要钱,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此之法,实在不敢苟同。
近期央视和上海电台联合播出一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好评率高达9.8,这意味着拍摄不亏钱了。在《人生第一次》温情的镜头下,那些渐行渐远的“第一次”和那些尚未到来的“第一次”,统统显得格外意义非凡。
在学着做事的时候,除了一心想做好,也会格外的谨慎。褚时健实干家是一个学习的榜样。几经起伏,踏踏实实,不失本心。
褚时健先生的人生起起落落:71岁入狱、74岁二次创业、85岁成为亿万富翁。他是传统企业的爆品王,造酒、制糖、产烟、种橙子,干什么都是最好的;他是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他的故事和创业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企业界,以及无数要为明天而奋斗的年轻人。王石曾说,他自己的粉丝有很多,但他的偶像是褚时健。
不时会去阅读他的相关资料,常常被激励到。褚时健先生对于做事他有一个理念:主动去掌握事情,而不是让事情反过来掌握你。
1963年,35岁的褚时健出任曼蚌糖厂副厂长。当时红糖是紧俏物资,供销社有统一的销路。糖厂每年都是亏损,但也只能硬撑。亏损大,职工们只能拿到5个月的工资,为了维持生计,有人去扛木材,有人去盖房子,能找点儿事干就找点儿事干,否则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到厂任职后,褚时健召集榨糖点负责人开会,开门见山地指出了问题:“咱们100斤甘蔗才出9斤糖,一斤糖燃料要6斤,加上人工、机器损耗和运输的费用,还有不亏的道理?”
褚时健很快就做出了调整计划。首先把熬糖锅的锅垢除掉了,职工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成了降低成本的第一步。接着是燃料。榨糖厂得天独厚的资源被储老充分利用,他让职工把甘蔗渣堆起来,一层压住一层,不出半个月,就能拿来烧。
很快,成本就降了下来。褚时健马上又让厂里增加榨糖机的滚筒,从3个加到6个,从6个加到9个。原来,褚时健注意到附近总有孩子跑到榨糖厂来捡甘蔗渣吃,自己拾起一嚼,果然没榨干净。可这些细节,从来没有人注意。
照褚时健先生的办法做出改变一年后,年年亏损的糖厂首次盈利,纯利润就高达11.7万元。
踏踏实实,成为解决问题的人,你创造出来的财富可以如此之多。
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领域,你可以成为那束光吗?可能不尽美好,不时也常听到行业的水很深,但是少数人是那寒潮中的温暖,一定有这样温暖人心的人,而且经得起时间的敲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