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闻,庆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们要编辑庆阳境内的古村镇类书,这对我考察老家村落文化,是一件欣喜之事了。
后来市上有老师得到这本书了,我要一睹为快之心更迫切了。就联系了镇原县政协研究文史的老同学何等强,他再次慷慨地留存一本给了我,这是我万分感激。之前他也送我很多镇原文史资料类书。
今天回了县城,我家也没有来得及回,就去他的单位,他还在给赵宝玺老先生修订文集,给我的书早搁置他的办公桌案头了。他又问起我的职称事宜,还叮咛我好好工作,一切都是同学情谊深的原因,也就十分关切我了。对于我要看书之事,他都是尽心竭力帮助了。
书,很厚也有些重了,我在书里查到镇原境内的古村镇,也详细看了我的老家史料,有我熟知的,也有我未知的。有些东西没了,毁了,但给我印象深刻。镇上曾有的积水清清的涝池里,偶有谁家的白鹅畅游过,老戏楼也有秦腔唱响在耳畔。戏楼后的老槐树还在,主干粗壮得四人合抱了,枝头繁杂,顶部也直插云端。
天恩寺院,也在。佛音袅袅兮,历经沧桑百年。四月八的庙会,有过往昔的繁盛,也在如今延续着。
丝路文化,驼铃声声,也留置于我的老家古道上了。她,历史记录也多了,厚实了。我又是感念之至了。
有幸我生在这儿,生活在这古镇上。
老家,是我们灵魂中最平淡的一堵残墙断壁,也是门前两棵老柏树,苍劲而清脆,或许是老太太念叨过千百遍的古泾传说,是先人烧火做饭熏黑了破窑洞……
老家,就是老家。
你总会在某一时刻,想起她的青春物华了。有一天,你老了,你还会踏上熟悉又陌生的回家的路,去触摸老家的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