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哥最近十五年,都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以很清楚职场对于年龄的隐形歧视。悦哥经手招过很多人,四十五岁以上的,几乎没有。悦哥也经手炒过很多人,四十五岁以上的,倒是不少。
其实职场的年龄歧视,更早的起点是三十五岁。如果说三十五还只是天花板,那四十五基本上就是楼顶了。

至于这种歧视存在的原因,根据悦哥的体会,以及与同行的交流,基本上都是基于经济上的考虑,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一是年纪大了,精力衰退,效率下滑;二是位高权重,薪水偏高,产出偏低。三是思维固化,学习意愿低,进步空间小。总之一句话,性价比不足。
如果这样的歧视只属特例,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独立个体,从经济角度做出人员替换或裁减的选择,只要于法无违,外人似乎无从置啄。可是,如果这样的歧视成为一种集体选择,甚至社会共识的时候,结果又会如何?

以前,悦哥从来不曾深入的去想过这个问题,也不曾关注过,哪些四十五岁以后的人,那些油腻的,被称为大叔的中年人,被动离职后,去了哪里? 而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家庭,又会因为他们的离职,受到怎样的影响?
也许是报应,今年悦哥也失业了,失业的原因正是因为,悦哥也开始油腻了。失业后的这几个月里,悦哥开始关注中年失业的问题。

为了能够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悦哥在悟空问答,知乎和天涯搜索并收藏了很多与这个主题相关的问答贴。
通过阅读那一条条的留言,悦哥似乎无意中闯入了很多人的生活,触及了很多人的悲喜,并因此而跟他们的灵魂交织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被社会遗弃和忽视的群体,而这个群体的主体,大部分以前从事的,都是企业的基层非技术性工种和基础事务性工作,以及部分支持性的中层管理性工作,还有一部分是已经过时或即将过时的技术性工作。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过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高。也正因为如此,失业后的他们,大部分都很难再进入企业就业,少部分再就业的,薪资待遇和职务,也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还有一些,不得不放弃原有的专业领域和经验,在一个新的领域,从头开始。

那些再也没能进入职场的人,大都不得不自谋出路,带着痛苦与不甘,寻求转型。有人摆摊,有人开店,有人送外卖,有人做钟点工,有人回老家种地养猪,也有人像悦哥一样,成了所谓的自由职业者,凭借过去的能力储备,试图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寻求突破。
而剩下的人,选择观望,选择等待,选择与过去的生活进行切割。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在乎,他们在望什么,在等什么。他们就像锈蚀的陈旧机器,在时光总输了全部。

这或许是上个世纪末下岗潮之后,又一轮人力大淘洗吧。不同的是,上一轮,还有人托底有人扶持有人关注,而这一次,一切都在悄然中发生,无声而至,也许也会无声而去。大概只有当事人和他们的家人,能体会个中滋味。
联想到已越来越近的延迟退休政策,以及已近乎成为共识的人口断层论,悦哥深感困惑。如果人口红利真的即将耗尽,劳动力资源即将短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需要放弃过往的一切才能痛苦转型?过往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为什么一夜之间就价值归零?这其中一定有错位的地方,有浪费的空间,有利用的价值。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悦哥甚至很认真的想过,是不是可以把这些中年失业的人组织起来,然后根据各自的能力与专长,成立针对性的项目组,然后寻找下游的对口资源,或者自行开发下游业务,进行安置。
比如对普通工人,可以成立劳务公司,开展人力派遣;或者成立家政公司,提供钟点服务。对技术工人,可以组建团队,替别人进行产品开发,或者自己开发产品再组织生产。对管理人才,可以成立顾问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甚至还可以成立运输公司,影视公司,代理公司,猎头公司,职业学校,等等等等。

但是,当悦哥调查发现,仅仅开发一个把这些人组织起来的app,即使是不很成熟的,都需要至少几十万的投资时,悦哥就知道,这个工程太过浩大,远非当下悦哥的能力所能成就。所以,悦哥只能放弃。
但悦哥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有心有力者的注意,更希望他们能有与悦哥同样的心愿,以及完成心愿的行动。悦哥相信,这不仅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也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商机。因为这件事,关乎的不只是一个数以百万计的群体,还有他们背后的一个个家庭,而这一个个家庭,又关乎着国情国运。

和谐中国,以人为本。悦哥在此也希望那些和悦哥一样,正处于失业困境中的朋友,不抱怨不放弃,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资源,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开始,脚踏实地,奋发图强,勉力自救,力争出头。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从困境出发,活成人生赢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