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一词,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所谓“神”,是某种超自然力量。宗教最主要的特征,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和盲目信仰,这使得它与象征人类文明之理性、理智是对立的,但是,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宗教是如何产生的?最原始的方式,就是自然神崇拜、鬼魂崇拜。比如,太阳曾是很多原始先民的崇拜对象,大家虔诚地对其跪拜,祈祷太阳神赐予自己力量。
这种崇拜,背后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换句话说,如果人类没有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界不一样,与动物不一样,那他也不会意识到太阳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
而这种自我意识,本身就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次,宗教在随后的发展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
比如中国古代哲学,其最核心的课题,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哲学里的“天”,本身就是由古代宗教“天神”观念发展而来的。
比如中国伦理思想中的“孝”,不仅包括赡养在世父母,还包括怀念和祭祀祖先,这种“慎终追远”的传统,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宗教祖先崇拜的继续和发展。
还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诗经》,其中“天”随处可见,既有赞颂天的,更有怨天、骂天的,要是对中国古代宗教不了解的人,会觉得奇怪,你不开心就不开心,跟天有什么关系。
再比如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学者,如果不懂得中国古代宗教活动及其有关仪式,对于许多原始舞蹈、洞穴壁画等,就很难搞清楚它的真实意蕴和创作动机。
2、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发展到了南北朝后,才慢慢与儒家思想热烈交融的。
这一时期弘扬佛性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慧远、梁武帝和竺道生。其中,竺道生所大力提倡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理论和“顿悟成佛”思想,深受中国传统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的影响,而正是这一“众生有性”说和“顿悟成佛”思想,自南北朝之后,逐渐入主中国佛教界,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奠定了隋唐时期佛性心性化(也可以说是心性儒教化)的基调。
从天台宗到华严宗,最后发展到禅宗,佛教在中原土地上被彻底中国化。而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也吸取了佛教式的修养理论和方法,比如主观内省,慎独,寡欲等。
宋明理学堪称深摄佛教思想的新儒学,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其修行方法也逐渐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其“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也无疑具有强烈的佛教禁欲主义性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