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爱的情感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
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
以规则的内化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
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爱是一种关系,爱不储存在我的内在,因为我看不到,也完全不存储在你的内在,你也看不到,但是当我们链接时,是彼此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爱。
所以,爱从来都是点点滴滴的表现在生活中,它不可能抽象的隐藏在我们的大脑中,你看到丈夫不回来,对孩子说:去,让你爸爸赶紧回来,去和他说。 这不是爱,你是在利用你的孩子做你自己的事。
生命就是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被造就出来的,你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就依赖于这样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情景,而不取决于你大脑中的某一个愿望,所以,所有的愿意都取决于你在跟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去做!
我们要学会很多表达爱的方式,恋人相爱会拉手,会用拥抱表达彼此的爱意,但是我们对孩子是这样的吗?我们也应该跟着孩子的步调走,而不是让孩子跟在我们的后面,如果我们走的特别着急,告诉孩子,妈妈现在非常着急,所以不能跟着你慢慢走,妈妈抱着你走,这也是爱。
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不善于表达爱,即使这样,我们爱一个人成人时会用拥抱,亲吻来表达爱,用时间的陪伴来表达爱,用关注对方的好恶来表达爱,但成人之间往往容易受阻,不信任,面对孩子你不用怕这些,你不必担心孩子的心态,孩子时纯粹的没有心态,你可以向孩子坦然的表达爱,如果你不会,你可以向你的孩子学,向孩子学如何表达爱,感觉他们扑向我们怀抱的感觉,感觉他们把头埋在我们颈部的感受,感受他们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的爱。
在孩子看来,爱不存在我们身体里,爱也不存在孩子的身体里,孩子认为,爱就爱啊,连接上就感受体验到爱了。
一个根本从未走出自我创造的人,就永远会抱怨和仇视,抱怨是孩子的状态,仇视是无法自我创造的焦虑的外在显示,“我之所以干的不好,是领导的责任”“我之所以不幸福,是你不对我不好”“你这个领导很坏,都是你不好我才变成这个样子”永远都在抱怨别人,实际上,你什么抱怨别人呢?六岁之前你会抱怨别人吗?小孩子愿望达不到满足时,小朋友会说,“我打死你”长大以后就不敢了,要一打,别人会以为你有毛病啊,长大后就变成,“都是你不好,是你导致我的问题,我之所以没这样都是因为你的原因”,因此,我们才会说人生最大的恶莫过于一样,就是不让人成长,有没有爱没在自由的环境里。
当孩子长到青春期时,他开始对外在的世界产生想法,18岁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完全建构好了,他开始去实现他的梦想了,到30岁的时候,把自我的一切要完成,到40岁的时候,这个人开始重新考虑,一个40岁的人会考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他已经把自己完成了,他已经证明他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的事,当走完这一步,40岁,一个了不起的年龄。
后面给我的感触很大,我自己还不会爱人,但是面对孩子,我可以拿出我全部的爱,面对成人,我却带着深深的怀疑,成人的爱意是不纯粹的,但是我还是愿意爱上一个我喜欢的人,因为我爱他,我表达了我的爱意,只是我爱的方式还没找到一个好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