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思考与之相反的一个问题:
一直叫你走出舒适区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大部分,都已在他们所称之为的舒适区外,已经有所“成绩”的人。
无论这成绩,是怎么取得的,反正,至少,表面上,是让你看到,他们已经很成功了。
“来,加入我吧,走出你的舒适区,我可以带你一起飞。”,就是这样的感觉。
不同阶层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不尽一样,这是事实。
但,有时,你所瞧不起的底层阶层的人,看的比你清楚,这是真的。

以前北京西站的出租车管理,不如现在的这么规范有序,出火车站后,想要打到一辆正儿八经的出租车,都得靠抢的,而且还经常打不到,只能和那些“黑出租”周旋。
记得有一次,出北京西站后,恰巧就碰到一辆没载客的正规出租车,便急忙上前去问:
“司机师傅,走吗?”
司机师傅看了我一眼,冷冷地来了一句:
“不走,戴眼镜的乘客不接。”司机师傅说到。
“戴眼镜,有什么错?”我心想。
以为司机是开玩笑的,就在一旁观察,发现这司机师傅,还真是不接戴眼镜的乘客。
出于好奇,就和司机师傅多问了句。
“你为什么看不惯戴眼镜的啊?他们怎么得罪您了?”,我问司机师傅。
“你们这些戴眼镜的,看起来像是文化人的文化人,心眼儿最坏,最善于伪装自己,包装一切能包装的,包括思想,然后贩卖给善良人,你们还不自知,这我,很看不惯。”,司机师傅说。
“哦,这样啊。”,我没再和该司机师傅多说一句,再说下去,估计是要自己主动去“拉仇恨”了。
对这位司机师傅的“极端”想法,不做过多评论,怎么想、怎么做,那是别人的自由。
司机师傅的那句“你们这些看起来像文化人的文化人,最善于伪装自己,包装一切,然后贩卖给善良的人,你们还不自知。”,却让我记忆深刻。
原来,这些你瞧不起的,所谓的底层阶层人士,看的比你清楚。
正如,你现在看到的,所谓“包装”起来的“精英们”,一直都在向你,贩卖的:
“知识焦虑”;
“走出舒适区”;
“新认知”;
“流量红利”;
“还抓不住的话,你就要挂了”……
他们似乎在“掏心窝”地告诉你:
“你看你只会工作,真没用,活该哪天你就被离职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踏踏实实、诚诚恳恳地去认真工作,在他们那里,都变成了一种“罪过”。
他们也不断地向你传播着:
你若,还沉湎于你的舒适区,不走出来,和他们一起“玩”,你的青春就要毁掉了,你的生活就要“一团糟”了。

1
什么是舒适区?
让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舒适区?
舒适区,其实是心理学当中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指的就是,你在特定“范围”内,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以及习惯性的行为模式:
对于你擅长和熟悉的领域,你会轻松自在,胸有成竹,自信,且有掌控感。
对于你未知和没有经验的领域,你会紧张,惶恐,不自信,没有勇气去尝试,逃避,抵制变化。
这本是人性使然。
《左传》中,古人也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厉害之处,也有自己的害怕之地。
从古至今,你我,大家,还不是照样,过着自己的美好日子?
“没走出舒适区”,并不等于就,“温水煮青蛙”,好吗?
借由“走出舒适区”的概念炒作,你也看到了:
美容机构说,来呗,美个容,帮你改造自我,走出你的舒适区;
健身教练说,来啊,挑战自己,加油,走出你的舒适区;
情感砖家说,请注意你的亲密关系舒适区,你该走出来了,到我这里;
成长大V说,别再沉迷于你的舒适区了,再不走出来,你整个青春都要毁了,你这个人都要废了……
我说,那个去啊,就静静的看着你们,吹牛B的样子,真的好丑,吃相不要太难看!
跑步就跑步,锻炼身体就锻炼身体,和你改变什么,没有半毛钱关系!
来之不易的亲密关系,也非得加上个舒适区的话,那你的情感生活,该是有多么悲哀?
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少看毒鸡汤、少打鸡血、少掉一地鸡毛、少去精神传销,而是要多去用功、多去读书、多去帮助他人、多去创造价值、多去服务社会。

2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个和尚没水喝?
被“走出舒适区”,常会带来两个负面效果:
一、焦虑。
二、无定力。
你已然是被“知识焦虑”的不行不行了,现在又来一个“走出舒适区”,让你更加焦虑,就好像,你现在,就不该在这个地方呆着,一个样。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本是用来形容渔夫作业的正常规律,天天打鱼,那鱼儿,可不就没了。
映射到其它的一些事情上,它指的是:
你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能断断续续,想干就干,不干就歇着,这样的话,对你没有任何作用,你也得不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提升。
之所以,还混成,现在的这个“鬼样子”,该不该反省下自己,是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人,都是有依赖性和惰性的。
总是漫无目的地,什么都想去学,什么都想去拥有。
看着别人“知识焦虑”去抓虾,你也去;
看着别人捣鼓着要走出舒适区,你也走;
看着别人勇敢的挑战自我,跑马拉,你也要……
你的依赖性,试图让你去望梅止渴,通过仰望别人的成功,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填补自己的精神空虚,天天在自己和别人的意淫当中乐呵。
却很少问问自己:
那些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他们真的适合你吗?舒适区里都过不好,还想着走出去?
你不是“渔夫”,也不是“和尚”,你,只是你自己。
唯一能靠得住的,就是你自己的行动。
你的惰性使然,你若不行动,没有任何人,能帮助到你。

3
所谓成功,所谓生活,无非是,日复一日,一点一点的改变。
“成功大师”和“鸡血教主”们,最喜欢和你大谈那些,大大的,听起来很让你“激动人心”的成功、小资、优越感。
就如咪蒙一样,什么粗话、脏话、低俗,她都说了个遍:
“致Low逼、贱人、傻逼、杀、死、撕逼、男女之性、丑逼、去她娘的关你屁事、金钱、暴力、热点……”
她通过这些简单、直接、粗暴、矫揉造作,通过贬低别人,煽动你的情绪,来达到她自己的“商业”目的,并体现出“咪蒙们”的优越感。
他们不会去告诉你,成功的背后,离不了你的日积月累,离不开你的脚踏实地。
你我都一样,都想去看到最后的“美丽果实”,还希望瞬间能去得到它最好,所以,很多人,不断的给你“营造”这种成功的氛围,让你感觉到,你已经成功了。
其实,那不过是个,梦。
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为其付出过什么努力和行动。
别告诉我,你付出了“钱”和“智商税”。
成功的秘密只有一个:
日复一日,一点一点的去行动,去改变。
比如:
每天读点书,每天写点文字,每天练习练习才艺,每天早起,每天锻炼,每天健康饮食……
因为,每天的行动,和一点一点的去改变,太过“枯燥无味”,所以,很少被人提及和“商业化”。
你做到,每天的,一点点,你就已经很成功了。
时间,终会让你,见证属于你自己的奇迹!

4
先过好你的舒适区。
“舒适区”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大家谴责的对象。
走出舒适区,你才有所谓的自由;
走出舒适区,你才能成功;
走出舒适区,你才能实现跨越;
走出舒适区,你才能开挂;
走出舒适区,你的人生才算开始……
我们要是不走出舒适区,就要被他们给,说死在自己的舒适区内。
可是,你如果,连在舒适区内,都过不好,还拿什么来谈,走出舒适区?
人们所说的“舒适区”,主要包括:
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你的能力、你的情感、你的认知。
先把你自己的舒适区,过好,就是要:
在工作上,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给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生活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别去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要识大局,不要一切朝“钱”看;
在能力上,你应该知道,优胜劣汰,二八法则的道理,对国家,对个人,不进则退,提升自身能力和实力,起码要在你的舒适区内,先去实现;
在情感上,尊敬父母,体谅爱人,爱护孩子,尊重他人,这些你都做到了,再来谈走出舒适区吧;
在认知上,你自己舒适区内的正确认知,都没有梳理树立起来,跑到舒适区外,你是想干什么呢?

5
你就别总想着要走出舒适区!
还记得有一次面试一位年轻小伙儿,让他用英语自我介绍的时候,听他的英语口语表达和发音,堪称流利和标准,于是,我好奇的问他:
“你的英语口语不错啊,怎么学的?”
“我都是看美剧,哪部美剧热,就看哪部。”,小伙儿说。
“哦,这样啊”,我应了一声。
我和另外一位面试官决定,接着用英语面试,结果,这位年轻人,就开始逻辑混乱,表达不清。
“你听懂了我们的问题,和我们想要和你探讨的内容吗?”,我问这位年轻小伙儿。
“没大明白,我也不会说了。”,小伙说。
“你看的美剧,是带中文字幕的,还是无字幕的?”,我追问。
“带中文字幕的。”,小伙说。
“好的,懂了。”我心想。
你知道的,这位年轻小伙儿的面试结果,可想而知。
“水滴石穿”,“蚁能溃坝”的精神,你我需要学习。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就成功,就算你有天赋,口含“金钥匙”出生,你也要有后天的不断练习。
把你擅长的,熟悉的,分内的舒适区,过好了,才值得你去提炼一下,走出舒适区,去接触并扩大自己的能力边界。
人云亦云的走出舒适区,你能学到的,无非就是:
花拳绣腿,表面皮毛。
错把新概念、新词儿,当成自己的新认知;
错把走出舒适区,当成自己的真本事;
错把自己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当成自律。
其实,你什么都没,真正去做。

写在最后: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
不要去做,那个“拔苗助长”的人;
钥匙在你自己的手里,先把自己的现在过好,提炼自身的能力,你才有可能走出去。
在此之前,劝你别总想着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