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蒋军晶《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读书笔记(二)

蒋军晶《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读书笔记(二)

作者: 山静幽兰 | 来源:发表于2018-04-01 16:20 被阅读676次

第一章 这样教阅读,才有点意思

7、教学的方向——多让学生体验

蒋老师说,现在有很多孩子识字量很大,阅读量也不少,阅读测试的成绩也不错,可是看悲伤的场面不流泪,看幽默的细节不展颜,看唯美的画面不心动......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才是阅读的乐趣啊!可是,我们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没有享受到过文学阅读的真正乐趣。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孩子在阅读时没有体验的能力,就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忽视了体验。

的确如此。

形象是大于思想的。其实,文学体验的广泛性、丰富性、纯洁性、深刻性往往是知识、技巧、方法、教诲望尘莫及的,正如王尚文教授说的,文学体验可以弥补现在孩子由于生活体验的狭窄、浅薄、芜杂所带来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体悟的麻木。

蒋老师的很多阅读课,都是尽情让学生体验。如《祖父的园子》P40—41

他说,如果没有真真切切的对一些课文细节的体验,没有真真切切的感动,仅仅得出那一个个答案是没什么意义的。真的,我们老师总是急于从文学作品中抽取出教育的信条,提取出知识,概括出方法,久而久之,孩子对形象、场景、情感体验能力越来越弱了。

其实,没有体验的语文知识是死的知识,没有体验的方法是无用的方法,没有体验的主题思想是没有意义的主题思想。我们并不否认“知识”、“方法”、“主题思想”,但“知识”、“方法”、“主题思想”只能存活于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之中,一且与之脱离,必将枯萎。

体验到底是什么?

蒋老师说,“体验”就是凭借语言想象那时的画面,还原当时的场景,进入当时的情境。“体验”是什么?“体验”就是通过语言进人到人物的情感和世界观内部,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人物的所思所想。具备“体验”能力的人,特别善于设身处地,善于人情人境,善于将心比心,善于感同身受。

如何带领孩子去体验文学作品?这首先是一个意识的问题。什么意识?就是我们要相信:体验,是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要过早地抽象出意义,不要过多地分析内容。就如《祖父的园子》,不要带领孩子整日纠缠于“园子里有什么”、“祖孙俩做了哪些事”这样的问题,不要一上来就提炼文章的“意义”、“主题思想”。我们要记住,太过注重把文本当作实际知识和抽象意义的资源,而忽略了文本引发视觉、嗅觉和听觉意象的潜质。这是非常遗憾的,因为我们会错过文本的丰富和精妙。

其次我们]要把握一个方向。什么方向?要让学生有体验,首先老师自已要有体验。同样是读《一夜的工作》中“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合灯,如此而已”这一句,王松舟老师读时,目光在字里行间,心却浮想联翩。他想到了这座房子原本的辉煌与华丽,他想到了原主人的奢侈与铺张,他想到了总理置身其中的种种情景,他想到了作者看到此情此最时的心潮澎湃。只有有了这种体验,才可能有后来课堂的精彩。当老师自己真正有体验的时候,即使在课觉上他只是将文章朗读给学生听,他的朗读也会是很有感染力,穿透力的,他的朗读也就成了一种非常棒的教学方法。

如何带领孩子去体验文学作品?当然也有很多方法。这就是技术问题了,这就考量着我们一线老师的实践智慧了。在《祖父的园子》这一课里,我就尝试了多种方法,例如朗读,那种方式新颖、不厌其烦的反复读,读本身就传递着一种情绪:例如丰富阅读先见,补充“祖父的笑”、“萧红的生平”等资料,其实是丰富学生的“阅读先见”,阅读的前备知识越丰富,阅读时感受也就越多;又例如问一些移情类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做过这样的傻事吗?”......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而且方法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尝试。

蒋老师更偏爱从分析文章“表达特点”来切入。“体验”和“表达”是可以融合起来的,因为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萧红的语言就是稚拙的,那种表面稚抽的语言背后却充满着情感张力,这在文学史上是非常独特的,这也是和她追求自由生命的理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样的语言,就是要引起孩子的关注,并且以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带领孩子去感受。偻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你根本就不用分析,你读着读着,自己仿佛就成了那些传瓜、黄瓜、玉米了,自由、快乐、幸福、随意、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种种感觉就自然流淌出来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蒋军晶《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读书笔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ca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