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态度和行为——社会思维

态度和行为——社会思维

作者: 没名字的某某人 | 来源:发表于2022-07-03 21:21 被阅读0次

一、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 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 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 自我描述的种族歧视观与真实情景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

当道德和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显然,行为和我们表达出对态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二者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将其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最小化,那么态度就可以精确地预测行为。

什么时候社会因素会对我们所说的话影响最小

“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来评测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根据内隐联想测试结果显示:

  • 内隐偏见普遍存在
  • 内隐偏见存在个体差异
  • 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外显(自我报告的)态度和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对于那些形成于生命早期的态度,如种族和性别的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往往会出现分歧,内隐态度往往能够做出更好的预测。对于其他态度,比如与消费行为和支持大选有关的态度,外显自我报告往往更有预测力。
也有人反对内隐测试,但无论如何,21世纪心理学最大的课题就是:我们的“双重加工”能力:受控制的(有意识的、目的性的、外显的)思考和自动的(不费力的、习惯的、内隐的)思考。

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

在任何场景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景。社会影响力真的非常大。虽然无法清楚地检测到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但是有一个总体原则:当我们观察个人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加明显。

态度何时能预测特定的行为

一个笼统概念的态度并不能具体预测行为,但人们如何看待慢跑的利弊却能够很好地预测他是否会慢跑。一个更好的预测个体行为的指标是,了解个体的行为意向和他们知觉到的自我效能与控制感。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我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自发的。我们会不假思索地按照熟悉的脚本行事。

  • 三思而后行 提高自我知觉,能更真实地表现自我。
  • 通过经验建立稳定的态度 当态度是由于某种经验建立的,而不是道听途说,它们就更具有可接近性、更持久、更能引发行为。

二、行为对态度影响

思维能影响行为。现在我们转向更令人震惊的想法,即行为决定态度。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研究带来的启示不是人有时会成为毫无主动性的角色机器,而是虚幻(一个假象的角色)如何微妙地转化为现实的议题。在一个新的职业生涯中,比如教师、军人或商人,我们扮演的角色会塑造我们的态度。

语言会变成信念

当一个人的话语缺乏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言语就会变成信念。
简言之,我们似乎倾向于根据听众来调整我们的讲话内容,并且之后会相信这些歪曲的信息。

登门槛现象

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这就是登门槛现象
所以登门槛现象给我们的启发在于:我们答应某一个小要求之前,考虑下之后会发生什么。

邪恶行为与道德行为

行为决定态度的定律也会引发不道德行为。想要找到一个仅屈从与诱惑一次的人,比找一个从来没有屈从过诱惑的人更难。
邪恶行为影响态度另一途径,即我们不仅伤害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同时也不喜欢那些我们伤害的人。邪恶的行为会塑造自我,但是幸好,道德行为也会塑造自我。此外,对他人的积极行为会增强对那个人的好感。

社会运动

我们已经看到立法的效力,即在这一法律约束下的行为对种族态度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这一准则不仅限于极权主义政权。学生每天升国旗、敬礼、唱国歌——就是用公众的一致来建立个人的爱国信念。
开始细小的逐步升级,会使自己感到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是错误的,因为要使信念与行为一致。

三、 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提出三种可能性原因:自我表露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表露:印象管理

我们在衣着、食品、化妆品和整形手术上花费了大量金钱,那都是因为我们在意其他人的看法。给比人一个好的印象,常常能给自己带来社会和物质上的回报,能让自己感觉良好,甚至能让我们的社会身份更有保障。我们希望看起来一致的愿望,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表达出于行为保持一致的态度。但这只能某种程度上可以。当面对一些根本不知道自己过去的人,人们甚至也会改变自己的态度。

自我辩解:认知失调

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这就是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了。
该理论假设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为了减少这一不愉快的感觉,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使认失调感最小化的方法之一是选择性接触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

理由不足

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完全用外部报酬或强迫性因素来解释,我们就会体验到失调——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调整失调。

决策后失调

当做出重要决策后,我们经常高度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失调。一旦做出决定,它就会自圆其说。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理论是假设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推断。当我们摇摆不定或态度不明确时,我们就会出在局外人的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例如意识到自己的失眠,我看出自己很焦虑。我又抽烟了,我肯定很喜欢抽烟。

表情和态度

研究发现面目和躯体反馈效应

  • 注射肉毒杆菌的人很难体会悲伤和愤怒的句子。此外他们无法模仿别人的表情,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情绪。
  • 无精打采的坐着的被试,要求抬头挺胸坐得笔直的被试对自己的书面观点更自信。
  • 相较于地力量姿态,想象自己摆出高力量姿态的人睾酮会增加,会觉得充满力量,对凤霞你的容忍度也会增加。

我们的行为能触发一定的情绪,甚至步态也鞥影响你的感觉。模仿他人的表情能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感受。面部表情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行为影响思想。

过度合理化和内在动机

在理由不足效应中,认知失调理论作出了解释,在自我知觉理论则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人们通过关注周围情绪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与报酬总是增加动机的观点相反,该理论认为不必要的报酬有时会带来一些隐性的代价。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只是为了得到报酬,这样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这便是过度合理化效应。关键在于报酬意味着什么,如果报酬同赞赏一样针对人们的成就,则会增加个体的内在动力。如果报酬是为了控制人们,而且人们自己也相信报酬导致了他们努力,那么这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内在兴趣。

理论比较

失调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i归纳为与明确的态度冲突时出现的结果:由于感到紧张,所以我们调整态度来缓解紧张。此时失调理论玖解释了态度的改变。再我们的态度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条件下,自我知觉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态度的形成。当我们做出行为反应时,我们会产生更可接受的态度来知道自己未来的行为。

后记:通过行为改变我们自己

想要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
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
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

相关文章

  • 态度和行为——社会思维

    一、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 思维

    如果想让生活发生较大的改变,单单专注行为和态度上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思维。思维是行为和态度的根本,一切良好的行...

  • 态度决定一切

    态度是积极有利的工具,态度决定命运,思维决定行为。只有态度端正,才能把事情做好。一个好的态度从行为,思维,习惯观念...

  • 9.5

    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做事的态度,思维方式和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又决定了结果。 美好的人生从好好说话...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三)——积极主动

    习惯一——积极主动 “自我思维”影响我们的行为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别人。 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以及周围人群的意见、看法和...

  • 态度和行为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对另一人表达出来的情绪。情绪有多种多样,态度也是千差万别,有时对人,有时是对事。无论哪种情...

  • 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里对行为和态度的研究,虽然只有20页左右,研究内容中提到了很多的理论和学者观点,并举了大量的短小精...

  • 2021-10-16

    左右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和理解。改变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态度和情绪才会随之改变...

  • 2022-社会心理学-社会思维(28)态度和行为

    136、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

  • 你是思维型还是情感型?

    思维 T think 情感 F feeling 声明:决定个体成就的两个核心因素是态度和行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态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态度和行为——社会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dx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