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从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令人唏嘘感叹的人生经历切入,徐徐展开了19世纪中国社会背景的变迁画卷。
清末时期,一个家底殷实却好逸恶劳整日沉迷赌博的男人,因为遭人算计输光了所有家产。自此,他的命运彻底的背离了他的名字“福贵”。

随着战争的爆发,他被抓去当壮丁,留下孤儿寡母在家勉强度日。而后,侥幸逃脱,千辛万苦跑回家,老母亲却已经因为无钱治病撒手人寰。
战争结束,遇上大跃进、文革,幼子夭折、女儿难产而死、妻子病逝,最后连唯一的外孙也因为吃坏东西死去。
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失去的一生,失去家产还可以说是他自作孽,但是其后亲人一个个的离去,只能归结于不可掌控的命运。
面对失去,他自责、懊悔、反思,最后宽慰释怀。
书中写道,“福贵就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德国音乐杂志如此评论道:“这是有关于过去的五十年中国历史中福贵的复杂而悲惨的生活。
中国变换的历史为这部感人但并不感伤的小说提供了背景,小说的主旨是超越政治的生活意志的胜利。”
德国日报评论道:“福贵单纯的世界观在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后,仍然奇迹般地保留下来。
中国的战争,‘大跃进’直到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给个人带来的后果被福贵看做无名的命运的打击。
读者如果不相信类似讽刺和陌生化的更高的手法,应该佩服化解了困难,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图景下孤独的,但并不寂寞的主人公:这就是‘活着’”。

翻开这本书,我很难再放下。
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真实震撼的时代背景,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就像一个鲜活灵动的蝴蝶在我面前上下飞舞,牢牢的吸引着我所有的神经和感官,使我的心随着福贵的遭遇或喜或悲。
福贵的命运如此多舛,可这本书的语言始终温和平淡,仿佛在看一部无声电影,所有大喜大悲都礼貌而节制的静默了。
然而,语言越是静默,内心越是翻腾。
“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这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
或许,书名就是答案。
活着,这一切都是活着本身。
福贵用中国人传承千年的隐忍善良的品质,合着血泪吞下命运赐给他的一切,用近乎超脱的眼光接纳所有不幸,心中只留一个纯粹的信仰——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