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胡说里”
最近看完的这本书是柴静的,叫做《看见》,2013年出版的,这么看来都出版好几年了。
百度百科说这本书是柴静十年成长告白书,但我更多的愿意将它称为——新闻记录。

柴静在这十年之间经历了不少社会大事件的发生,比如非典、药家鑫、两会、汶川地震等等,在《看见》里,会发现那些平常的事情背后蕴含的含义,我们常常是被蒙蔽其中而不知所以然的,但如果用一个十分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里面记录的种种,往往能更深地体会到那些故事发生的动机。
要怎么形容那种感觉呢,不是拨开云雾现月明的透彻,更多像是,像是有人为你开了一扇被封闭许久的大门,大门后面是夹杂了赤裸现实和无奈又明白的温情。
那些故事 那一个个真实的人,具体又鲜明,也许还能从他们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这一些是我在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书摘 在这里贴出来
第三章 / 双城的创伤
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
第五章 /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他的眼睛直视镜头,笑容爽朗:“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我是个同性恋,我想和每个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想得到真爱。”
生和死,苦难与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第六章 / 沉默在尖叫
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

第八章 / 我只是讨厌屈服
“不管你有多么强大,包括一个国家部委,当你被告上法庭的时候,你是被告,我是原告,大家坐在对面,中间是法官。你和我是平等的。”
他解释:“你们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区别是什么?”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第九章 /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是人来选择呈现什么。
第十章 /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一个世界如果只按照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第十一章 /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斯宾诺莎还说过一句:“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软弱无力。”
第十三章 / 事实就是如此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的思维习惯。
第十五章 /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第十七章 / 无能的力量
曼德拉说的一句话,他说,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
“我们都不完美 / 但我愿为你作出 / 不可能的改善。”
人类大部分都是 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第十八章 /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他在自传中写到:“我当法官时,常认真履行我的职责,实际上我也是如此做的,但在我内心深处,潜伏者这么一种意识: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是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第十九章 /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我在日记里写:“一个人得被自己的弱点绑架多少次啊,悲催的是这些弱点怎么也改不掉。但这几年来,身边的人待我,就像陈升歌里唱的,’因为你对我的温柔,所以我懂得对别人好’,能骑马认识到什么不好,最重要的,是能以‘别人可能是对的’为前提来思考一些问题。”
每个人都是各种关系里的存在,痛苦是因为被僵住了,固定在当地,转不到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无助。

我印象最深的是,记录德国志愿者卢安克和药家鑫事件的两章,德国志愿者卢安克的是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药家鑫事件的是第十八章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卢安克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他在广西的大山里支教了十几年,过着简陋的生活,那些在我们平常人身上看到的东西在卢安克身上是看不到的,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引起人们对自己长此以来的看法进行思考和反思,像书里写的“他在颠覆。”
对于他来说,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 ,观察孩子们对任何事物的反应是他最有乐趣的事情。
卢安克整个人都透着一种远离现实的疏离感,他说他喜欢自由,在我看来,他就像是自由本身。

药家鑫,这个名字应该都不陌生,他是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2010年因为一起交通事故引发了故意杀人案,过程不赘述,我只是想说,药家鑫他并不是坏人。
杀人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坏人
不妨说药家鑫是失败的家庭教育的牺牲品,他在压抑的环境下成长,心里的那股子郁气从来没有得到过发泄和释放,在他真正犯错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此走向极端。
杀人这个行为本身是罪恶的,但杀人的人,却并不一定真的罪恶,我们对给予他人宽容常常是吝啬的,只要他的行为是错的,他整个人就散发着十恶不赦的味道
药家鑫杀人是错,死刑是他对自己杀人的行为必须承担的后果,不必为此多做任何讨论。
只是我想,药家鑫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家庭的教育,我们应该谴责的是什么,应该反思的是什么这才是药家鑫事件带来的,我们必须去思考的问题。
我对他报以同情,甚至怜惜,我也相信药家鑫他一定不是坏人,即便他杀了人。

我以前会写很多关于读书的好处,那天早上花了两个小时把《看见》的剩余部分看完,有许多的话想说,这大概是读书带来的一种自我愉悦。
读书有多好,你去搜一下“读书的好处” 会出来一大堆文章,每篇文章罗列一二三四,告诉你读书有多好,好吧,我只有一句话:
读书是自省的过程,把自己从身体里抽出,用灵魂去感知一字一句带来的震颤。

快点来公众号找我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