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思考的节奏快和焦虑恐惧的原因,就是源自我们对于目标结果和现实差距太大造成的心理情绪。
我们幸福的来源不是来自我们拥有多少,而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是多少,甚至跟起点无关,跟起点和目标的差距有关,目标是核心,这也是为何我们拥有多少财富跟我们的幸福指数没有直接关系的原因了。
于是,我们就需要深入洞见,面对这个生存的世界,我们如何改变幸福的能力,更或者说如何锁定我们不断变化的欲望边界,让我们的欲望边界不再是变量,而是变成一个相对常量。
这就要回到欲望边界的生成方式:如何比较的能力上来了。
要锁定欲望边界,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生成欲望边界的比较方式。
我们现有的比较是源自跟外界人文产生的比较,自己跟群体比,自己跟职位比,自己跟别人比等等,这些都是触发我们欲望边界的方式。
改变比较方式就是要从想要改变到需要,这变化就涉及到从外在比较变成内在比较,从短期比较变成长期比较。
让我们回到生存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外在的比较源自自己和别人的比较,内在的比较则来自自己和自己的比较。而长期和短期则是来自当下的爽不爽,还是来自长期的好不好。
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欲望都来自:
跟当下的外界比较形成爽不爽的新欲望边界。
尤其是当我们很在乎跟别人比较的“面子”感受,于是就会产生新的行动动机,为了让自己更有面子,就需要获得更多的外在资源来武装自己以在跟别人比较中胜出。
在今天你会发现,我们之所以忙碌,忙着获取物质资源,并不是源于我们本身个体生存的需要,更是希望自己在群体中的比较胜出。即:
我们所有的忙碌或者快节奏都是源于我们想要获得资源的过程,以期满足自己在比较中胜出的欲望。
这其实跟物种本身生存需要的物质需求无关,更是为了比较所要获得的存在感而产生的欲望需求。
我们说比较切换,就是要让我们的忙碌回归到事物本来的样子,即:
我们的行动以长期生存质量的需要为基础展开。
从生存下来的视角来看:无论是生存物质资源需求和精神资源需求,都可以通过内在比较产生:
我们要衣食住行的活下来需求,我们只需要思考我们穿的舒服,睡的香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其实不需要太多的物质,而精神资源也可以通过思考的知识代谢来完成精神的愉悦。
真正让自己欲望目标从外在比较变量变成内在生存满足的常量。
叔本华说:我的财富就在我身上,我走到哪里财富就在哪里,其实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的幸福如果建立在自己内在产生的需求边界上展开,从长期角度来看一定幸福感会更持续。如此,我们经常说所谓的“看得开”就是让自己从外界比较转移到内在生存需要中,我们一旦切换比较维度,生活状态立马变得不一样。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