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跟他一般见识,他这几天情绪不好!”
“你不要跟他一般见识,他这几天因为工作中出了一些差错,领导批评了好几次,而且因为这件事,他还有可能会被处分甚至开除,所以他情绪不太好!”
“人与人之间差别真是蛮大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干活的命,到哪他都一堆事。”
“人与人之间差别真是蛮大的,有些人到哪都能快速进入角色,快速成为单位的行家里手,这种人到哪领导都离不开,到哪都是主力。”
这是针对同一件事,两种不同的说法,显然第二种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更加容易让人接受。
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差别在哪?体现了什么样的认知差异?
显然,我们更喜欢第二种说话方式,第二种说话方式提供了更多的有效信息,也更加让人易于接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
个人认为,两种说法体现了两种思维模式,体现了说话者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认知水平。一种人更喜欢或者更习惯就事论事,更喜欢论述看到的事情和自己的感性认识;而另一种人更习惯从事情的内部规律入手,他们认为事情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一定是有其内在的原因,他们喜欢说的更具体一些、更深入一些。
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对所感觉到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加工处理过程,这也是认知的本质所在。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对该刺激的认知存在差异有关。
认知水平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实践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信息储量等因素有关,是影响人们思想形成的主观因素之一。
个人认为,认知水平体现的是一个人对外界事务认知的程度,或者是认知的深度。那么,什么样的认知水平才算是高水平的认知呢?或者说什么样的认知水平才算是深度认知呢?
成甲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一书中,对深度认知界定如下:所谓深度认知,是指分析问题时,能跳出问题本身来思考更普遍情况;寻求答案时,能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条,应用结论时,这个结论能够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大多数问题,也就是说,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具有普遍性地结论。
分析问题时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情况。这并不是意味着一开始分析问题就直接跳出具体问题,就从一般性普遍性情况入手,这不符合人思考问题的习惯,也不符合人接触事务的一般规律。个人认为应该是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从具体问题的各个方面入手,多层次多角度考虑问题,对具体问题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问题进行扩展和升华,再上升到一般性的具有更普遍情况的层面。
即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这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特点,在逐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过程中,进而掌握一般规律;而希望一旦看到问题,就可以直接从一般规律反推具体问题,个人认为难度很大。
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先把具体问题写下来,然后把在回答这个具体问题之前要回答的问题尽可能都写下来,然后再认真分析写下的问题列表,再判断解决它们还需要回答哪些问题,逐步嵌套,直到把所有需要回答的问题都写出来之后,反向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这也是跳出具体问题的藩篱,逐步走向普遍性客观规律的步骤。
此外,还可以按照已知的知识领域划分,比如从政治层面、法律层面、经济层面等等,对该问题进行不同的分析和解读,当然这种分析方法需要自己具有相对广博的知识结构,否则很容易遗漏,而且即使经验再丰富,知识再广阔,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有限,也就是说肯定会遗漏一部分,只是遗漏的程度不同而已。为此,也可以发挥小组的力量,让不同领域的人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出发对该问题进行解读分析,提出自己的专业性意见建议,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因为一个人知识面不够带来的分析不全面的影响程度。
寻求答案时,根据理由可信度决定是否接受该结论。这也就意味着,寻求答案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和自己的直觉来得出结论,需要充分收集足够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并明确知道自己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的推理判断是基于什么目的,是从哪个角度切入,比如宗教的还是无神论的,文化的还是金融的,还要考虑我们做出的推理判断之前,已经对哪些信息进行了假设,比如八十岁的老人通常身体不够好,连续几天没有睡觉的人通常精神恍惚注意力不够集中,吸毒的人通常精神状态不够好等等。经过这些思考之后,即使没有所谓的专家学者,没有权威认可,自己也可以初步判断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可信,是否能发挥作用。
应用结论时,这个结论能够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大多数问题。由于我们的目标是跳出具体问题,而不是就事论事,所以,付出努力之后,就要解决一类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我们得出的结论也更具一般性,更具底层规律,也意味着这样的结论通常情况下不能直接拿来解决具体问题,在应用这个结论时,还要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解决具体问题。
总结一下,提升认知深度,就是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就是在我们面对具体问题时,要敢于跳出具体问题的藩篱,树立一个意识,任何问题都应该有通用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找到,一定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找到这个解决办法后,不需要验证,就应该有把握知道,这个办法是否有效;在应用这个办法解决其他具体问题时,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分析应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