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梁朝伟和刘德华主演的“无间道”系列,就爱上了港片,昨天下午没有什么事情,就搜一搜梁朝伟拍过的电影,然后就发现了“伤城”,我对这部电影是没有一丁点儿的印象,或许是它不够出名,又或许是电影放映的时间是2006年,那时我还太小。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花费这两个小时真的是太值太值了。
可是当我回过头回味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我会觉得这部电影好,为什么这部电影会给我触动,奇怪的是我又一时找不到原因。是因为场面吗?不是,电影里所有的场景都只是普通的香港,香港的夜晚,香港的阴天,香港的贫民区。是因为台词吗?好像也不是,电影从头到尾都是普通的,像我们平时一样的对话,鲜有不明觉厉的看似蕴含哲理的话。是夸张的表演吗?更不是;没有哭吼,没有愤怒,一切都是淡淡的,深沉的,让你喘不过气的。对了,这就是原因。
整个电影的基调,都很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雷雨将来之前香港被厚重的乌云笼罩着的黄昏。被笼罩着的伤城。电影的主角是梁朝伟饰演的一名警员刘正熙,他是如此爱自己的太太,电影中充斥着两人的恩爱镜头,没错,就是那种说几句话就要相视一笑然后接个吻的夫妇;一切看起来都是多么美好啊!然而不久,太太淑珍的爸爸和管家文叔被杀害,警察调查后的结果是劫匪谋财害命,淑珍不相信这个结果,委托老公的密友阿邦,一个私家侦探调查淑珍爸爸的真正死因,就此,故事的高潮才真正开始。
凶手是谁?这个导演真的是太傻了,他傻到什么程度?它要拍一部破案的片子,结果一开始他就告诉你凶手是谁!而且都不是用暗示的方式! 第一次是通过正熙自己的回忆的镜头,完整的描述了正熙杀害他岳父的过程,只不过画面是黑白处理,这是第一人称;第二次,阿邦到命案现场——正熙岳父的家里,这次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再次还原了命案的发生过程,除了阿邦,其他部分依旧是黑白的。所以说,凶手是谁?所有的观众一开始就知道了,这看似不是一个悬念,又恰是一个悬念:正熙杀了自己的岳父,正熙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岳父?
是啊!一个警员,亲手杀了自己的岳父!正熙是一个坏人吗?
这就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甚至是我喜欢港片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又什么是恶呢?人是立体的,是多元的;你又怎么能单纯的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呢?那么反过来说,说几句题外话,这又是我很厌恶一些大陆电影的原因:许多电影里的男主角一定是好的,是善的,是厉害的,是自带主角光环的;而相对立的反派,就是恶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恶的,他天生就是个变态,没有脑子。请问,这种电影里的人物,真的是我们吗?不是,那些只不过是导演凭空意淫的木偶,所以我觉得假,我觉得造作,我就觉得这电影难看。
然而伤城呢?它有的细节真的是太巧妙了,巧妙到它如此的艺术化,但是你却找不到它与现实生活脱节的任何迹象。就比如正熙杀岳父时的凶器:一个铜佛头部雕像。佛家讲究善恶有报,讲究凡事都有因果。这里就又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中的一点,就是善恶之辨。
佛像,多么的讽刺啊!本是救赎人们的神明,而今成为了滴着鲜血的杀人武器。导演不忘强调这一点,特意给了特写镜头:佛首上的鲜血,一滴,一滴。既然事皆有因果,为什么正熙要杀人?随着阿邦调查的慢慢深入,原因渐渐浮现:正熙的爸爸是缉毒警察,被毒贩报复,惨遭灭门。只剩下上学的正熙逃过一劫,小学的正熙就成为孤儿。谁又能料到,忍辱十余年,当年的正熙成为了仇人的女婿,手刃了自己的岳父呢?
情节并没有复杂之处。伤从何来?一心报仇的正熙给自己的太太吃了安眠药,打开了煤气阀,把淑珍炸成重伤,而后却得知淑珍并不是仇人的亲生女儿。淑珍走了,正熙开枪自杀。正熙曾对阿邦说:“我一直认为这是个很好的计划,我没有出错;直到我在医院看到受伤的淑珍,我突然觉得她是不是周元胜女儿已经无所谓了,她是我太太,是我的家人,她跟我爸爸,妈妈,妹妹,祖母一样都是我的家人。”说到这里,正熙的眼泪流了下来。
凶手死了,真相水落石出。然而我的心中,没有一丝丝的欣喜,相反,变得更沉重。正熙是坏人吗?在医院,阿邦问正熙:淑珍该死吗?阿邦回到:难道我的爸爸,妈妈,奶奶就该死吗?正熙是个凶手,但是他又是个英雄。他是个施暴者,他又何尝不是个受害者。当他唯一的亲人,淑珍在弥留之际脱下手上的结婚戒指时,我觉得正熙的心都在滴血。当正熙坐在淑珍的床边开枪自杀时,我的心在滴血。佛啊,善恶终有报,然而无罪之人却为何坠入无间不得脱身?
伤城这个名字真的起的很好。这就是一个悲伤,压抑的故事;这是一个拷问对错的故事。无间道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我觉得伤城在后面还应加上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最伤之处正是这操蛋的世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个毒贩的家中供奉着佛像,一个凶手用佛首替天行道,真是可笑,真是可悲。
好在影片的结尾,导演还给了我们希望:在飘渺的香港夜景下,阿邦和心爱的人依偎在一起。
或许,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