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教育读书
你找到孩子“行动开关”了吗?

你找到孩子“行动开关”了吗?

作者: 卓娅xyz | 来源:发表于2017-04-22 20:04 被阅读46次

本篇文章是《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书笔记,您可以了解到导致孩子拖延问题的原因和供家长参考的解决方法,你将记住三个阶段、十二个关键词和三份清单。

图片来自网络

事件一:这两天,一幅“小蝌蚪找妈妈”的漫画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刷屏了。

小蝌蚪们问青蛙:你是我们的妈妈吗?

青蛙开口反问:作业写完了吗?

小蝌蚪们脸一黑:走吧,她肯定不是我们的妈妈!

之所以刷屏,是因为它击中了所有妈妈的那颗焦虑的心:为什么所有方法都用了,孩子写作业就是那么磨蹭呢?

所以时时刻刻牵挂着:作业写完了吗?

事件二:前些天,在微信群里流传过一个视频,一个父亲趴在孩子的身边哭得声嘶力竭,撕心裂肺。原来是孩子一直在玩手机,父亲劝阻他很多遍,他都不肯放下,父亲一急就从他手里夺过手机扔出窗外,未曾料到,儿子转身跟着手机就跳下了楼,当场身亡。

这段视频里的事件,一开始说是近日发生在山东某个地方,后来又说是几年前东北的一个地方。发生在何时何地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悲剧到底是怎样造成的?

事件三:上个周末,刚陪孩子一起在家看了一部美国的动画片《Sing》(中译名《欢乐好声音》)。小象米娜拥有一副天籁般的嗓音,但她始终没有勇气在大家面前唱歌。爷爷鼓励她去报一个乐团,她也拖着不敢去。

上述种种都不禁让我想起刚刚读完的《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拉》这本书。


这本书是台湾心理咨询师和亲子教育专家童利菁所著,之所以要读它,正是因为我想帮助女儿改变拖延的毛病。拖延,常常是导致我们家冲突的主要导火索。

本书意在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焦虑、恐惧、拖延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的拖延问题。每一章可以独立,家长们阅读此书时,可以从头到尾按照顺序看,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先阅读某些内容。书中有很多事例,仅这些事例就可以给你许多启发,我还准备把其中一些事例分享给我的女儿,因为给孩子讲故事比讲道理更容易让其理解接受。

花了大概一周时间读完此书后,我将全书各章节打乱,使劲揉搓,发酵一段时间后提炼、合并,重新建立框架。这个框架描述的是关于解决孩子拖延问题的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

阶段一:建立概念

关键词:习惯  规则  关系  分离

在第一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建立概念,即帮助孩子减少拖延的心理准备,我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习惯、规则、关系、分离。

第一个关键词:习惯。《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拉》一书的作者认为,拖拖拉拉的毛病并不是天生的,它并不是个人的性格缺点,只是一种“习惯”而已,而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不论是大人或小孩。

读到这里,你可以树立信心了:拖拉不是本性,不是一不留神套上就永远无法摆脱的枷锁。只要方法得当,你和孩子就可以不必再受其煎熬之苦了。

第二个关键词:规则。作者认为,彻底执行规则才是真正爱与支持的表现,才能帮孩子改掉拖延习性。父母常常很难对孩子彻底执行“为后果付出代价”的规则,因为总是不忍。作者举了开车超速而被开罚单的例子,大人会记得教训不再超速,既然大人需要通过品尝“苦果”而学会遵守生活中的规则,那么孩子也需要如此。

读至此处,请父母们建立起“规则”概念,这个我们将在后面还会讲到。

第三个关键词:关系。牢记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除孩子的拖延行为,最根本的还是要创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拖延问题大大影响了亲子关系,是很多家庭冲突的导火索之一。我们帮助孩子解决拖延问题的过程也是和孩子感情更亲近的过程。

第四个关键词:分离。要注意分离开,到底是孩子真拖延,还是家长过于焦虑。这是一个“孩子难、家长更难”的时代,家长由于感受到巨大压力,只要孩子稍有拖延,家长就会无法忍受,给孩子“钉钉子”似的“钉”上一个“拖延症患者”的标签,然后用催促的方法真的把孩子“催”成了“拖延症”。


阶段二:寻找原因

关键词:讨厌  完美  恐惧  超载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拉》一书认为,了解孩子抗拒改变拖延恶习的原因,才能帮他成功改变。作者用四章分别分析了造成孩子拖延的四个原因:讨厌做某件事情、追求完美、心存恐惧、活动太多,我用四个关键词来表示,即讨厌、完美、恐惧、超载。

第一个关键词:讨厌。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一个原因。因为讨厌做某件事情,所以拖拖拉拉,多正常嘛!我还从作者的分析中认识到,有时孩子讨厌的可能并不是某件事情本身,而只是讨厌父母要求的做这件事情的方式。

比如:我习惯于让女儿放学回家后先完成作业再干别的事,可她总是磨磨蹭蹭好大会儿才开始写作业。在这本书第十章里,作者这样写道:“你也许认为,孩子放学回家后一定要先完成家庭作业,才能去做他喜欢的事,但是孩子却需要东晃晃西逛逛、东摸摸西摸摸个几十分钟后,心情才能安定下来开始做功课。”我这才恍然大悟,理解了女儿迟迟不肯开始做作业的原因。

第二个关键词:完美。因为害怕别人批评或失望、害怕犯错有损于自己形象、害怕失去别人的喜欢等原因而追求完美,会因为对完美的追求而变得吹毛求疵,因而导致拖延习惯。孩子为何会变成完美主义者呢?作者认为,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背后有一个完美主义者家长,他们曾在孩子刚开始学做事的时候就给孩子提出了近似完美的要求但并不自知,而是觉得做事就应该是这样子的。

想想我的女儿小时候数数的时候,每数到39就卡壳,我就让她一遍遍数,数对了才能睡觉。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总是站在她旁边看着她写作业,哪个字写得不好就要求她擦掉。所以,她长大后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很可能我就是背后的推手之一呢!

第三个关键词:恐惧。作者列举了导致拖拉的6种恐惧:

1、对成功的恐惧。这一点似乎很奇怪。但看了作者的论述,也就理解了。有些孩子认为成功者会成为人们昂首注视的焦点,甚至可能成为人们嘲笑的怪胎,所以他们不想成为焦点,不想被孤立。

2、对无法掌控的“未知与改变”的恐惧。

3、对被批评或被处罚的恐惧。

4、对承担太多责任的恐惧。这个恐惧大人也深有体会。如果你在工作中某件事情做得很棒,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事情加到你的身上,所以一有任务布置下来,人们可能就想拖到最后再去做。

5、对被拒绝的恐惧。孩子可能会因担心遭到拒绝,而不敢大胆说出可能根本不过分的要求。

6、对做决定的恐惧。孩子会因为害怕面对决定的后果而迟迟做不出决定。

第四个关键词:超载。有些孩子因为活动太多,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以致不可避免地对许多事情都会拖拖拉拉。作者所说的“活动”,主要指的是孩子参加的课外社团活动,也包括一些活动的邀约。当孩子的活动量已经超过他自己的掌控与负担导致拖拉时,家长就需要帮助他们设定“活动界限”,并学习如何对邀约说“不”。

在第二个阶段,我们应该学习分析自己孩子拖延的心理原因,可能是某一种,也可能是几种的综合,可能这次是这种,下一次是那种,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TA就是慢性子,干啥都拖拖拉拉。我们须花点心思加以辨别,才能对症开方。


阶段三:共同改变

关键词:交流  鼓励  剥夺  引导

进入阶段三,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进行改变,父母要有效帮助孩子克服拖延习性,而不是父母单方制订措施要求孩子自己纠正。父母要耐心,不可期待孩子马上有180度大转变,也不要以为这种转变是直线式不可逆,而是有可能要反复进行、螺旋式前进的。

第一个关键词:交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拖延原因,并和孩子一起找出其“行动开关”。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拉》一书中好几处提到如何进行交流:比如:本书第五章指出,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气氛轻松的家庭会议、有孩子同学朋友在的群体讨论,都可以打开孩子的话匣子,鼓励孩子把自己讨厌的事情说出来;比如:第六章指出,通过气氛轻松的家庭会议,与孩子一起讨论“卓越标准”与“完美标准”之间的差异,并告诉孩子,把完美的标准放宽,追求卓越的标准,拖延的问题会自然迎刃而解。

第二个关键词:奖励。第三章《如何奖励,孩子才会不拖延》指出,建立奖励式规则,是一个能鼓励孩子戒除拖延习性的不错方法。书中具体讲述了如何制定奖励规则,比如这些规则的原则、适用范围、奖励方式等等。读到这一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你提供的奖励一定要对孩子的“胃口”,才能触及到孩子的“行动开关”。

学以致用——孩子暑假非常想随“背包客”去马达加斯加旅行。反正我们要给她零花钱,不如加点难度,来点刺激。我们和孩子一起制订了“马达加斯加梦想基金”计划,包含十几条奖励规则,大多数都是针对她平时拖延、需要催促的事情,如主动完成可以获得相应的基金(代金券),出发前兑现,多得多花,少得少花。这份“梦想基金”计划颇对孩子的“胃口”,她主动对自己进行了约束。

第三个关键词:“剥夺”。作者说,当奖励无法奏效时,“剥夺某项权利”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因为许多孩子并不珍惜或者不在乎额外的奖励,但是当知道拖拖拉拉会使自己失去所热爱的事物时,他就必须做出选择。其实这也是很多家长喜欢运用的方法:如果你每天都磨磨蹭蹭地做作业,这个周末你将不能去看电影、玩乐高、和同学一起出去玩。

但“剥夺”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方式不当,往往造成相反的结果,还会引起亲子关系的冲突。作者指出,不要主动地拿走孩子的诱饵,因为他宁愿与你吵架,也不愿去做他迟迟不愿去做的那件事情。

我在开头讲到的“孩子跟手机一起跳下”的悲剧事件,正是剥夺不当造成。

是选择奖励还是“剥夺权利”,需要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事件,采用最能触动孩子“行动开关”的那一个方式。

还有,无论是选择奖励,还是“剥夺权利”,都需要家长坚决执行已经制定好的规则,这在第一阶段里我们已经强调过了。

第四个关键词:引导。作者指出,父母在帮助孩子克服拖延时有一个最大问题,往往是只叫孩子不要拖延,却没有教他们如何不拖延。那么,父母如何教孩子呢?归纳总结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些技巧窍门,我将其分为两大类,一是观念上的引导,一是方法上的引导。

观念上的引导,包括从正面引导一些正确的观念、分享一些有效经验等,也包括帮助孩子消除一些可能导致拖延、恐惧、焦虑的观念。

我们可以列一个“正面”的清单,欢迎家长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其进行补充:

1、先做事后享受;

2、越讨厌的事情越要第一个完成;

3、想办法将自己讨厌的事情变得不那么讨厌,或将它变得趣味化;

4、把重心放在完成后的感觉,不要在乎过程;

5、在开始着手讨厌的事情前,先想好完成时的奖励;

6、认清“做繁琐的事情”是无法避免的事实,而且每个人都如此;

7、每个人都会犯错,把犯错视为最快、最有效的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不要为了逃避再犯相同的错误,而变得做事拖拖拉拉或退缩不前;

8、达到“完美结果”的概率微乎其微,但“卓越”却是可以达成的;

9、每个人都会“恐惧改变与未知”,它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不必那么紧张;

10、可以礼貌地要求所需要的东西。

我们不妨也来列一个“负面”清单,列出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消除的一些负面观念:

1、不论何时,每个人都必须爱我并肯定我;

2、不论做任何事情,我都必须表现得很有能力很完美;

3、如果人们不肯定我,那就表示我做错了,很坏或不够好;

4、我的人格价值是依我的成就与能力的高低而定的;

5、不完美的事物没有价值,只有完美才是值得的。

方法上的引导,主要包括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窍门等。

1、顺势把孩子逼到一个绝对时间,让他按时完成事情;

2、用定焦法拉回孩子分散的心思;

3、利用倒数计时法设定截止日期或者时间,使孩子明白该在什么时候开始做事;

4、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他喜爱的奖励清单,让孩子选择自己的奖励方式;

5、在开始做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之前,先拟定一个计划进行排序,然后依序完成;

6、把要做的事情列一份“待办事项”清单;

7、好几件事情要同时处理时,建议孩子排列出优先级;

8、使用计时器,设定一个时段只能做那件重要的任务;

9、利用夸大恐惧法,帮助孩子跨越那个紧紧控制TA的恐惧;

10、适度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

11、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说“不”的技巧。​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开头所讲到的动画片《Sing》中小象米娜是如何开口Sing出来的:经历海选的失败后,考拉经理让她先做了剧院的助理;这过程中她依然一站在舞台就失声。当剧院因为意外成为废墟后,小象米娜站在无人的废墟上终于大声sing了出来。最终,站在废墟里搭建的舞台上,作为压轴的米娜,面向全城的观众,不再恐惧,不再拖延,大胆sing出来了最美的歌声!

希望父母们都能帮助孩子找到TA的最佳做事时间和方式,找到一触即发的“行动开关”,孩子们将减少拖延、恐惧、焦虑,变得更加自信、快乐、有力量,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将会更亲密、和谐。

相关文章

  • 你找到孩子“行动开关”了吗?

    本篇文章是《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书笔记,您可以了解到导致孩子拖延问题的原因和供家长参考的解决方法,你将...

  • 应对拖延,找到你的行动开关——day246

    为什么会拖延? 因为你没有找到你的那个行动触发点,聚焦一个点:找到可以让你马上启动的办法。 开关一:充分足够的理由...

  • 第27问 看了《声临其境》,你学到了什么?

    你找到朗读的本真了吗?你找到你自己的本真了吗?你找到你声音的本真了吗?你找到你的真声音了吗?到底是好声音重要,还是...

  • 六项精进营二阶第二天

    行动变现百万实操秘籍 人生三大目标,你找到了吗?能不能立刻回答? 一.海神教练 1.思考决策行动,快速行动拿结果。...

  • 预期内的评估or预期外的挑战

    你找到你预期的对象了吗?你看到这次投资预期的结果了吗?你预期到了你boss的反应了吗?你找到你预期的工作了吗?你拿...

  • 学生班or家长班,教师or保姆 - 草稿

    每次一打开微信,“麻烦你问问✘✘吃药了吗 ”“我们家孩子还咳嗽吗”“我们家孩子穿秋裤了吗”“你给我家孩子找到书了...

  • 20180615《管理知识分享——如何培养习惯(十三)》

    配合“持续开关”的诀窍,灵活运用开关 “持续开关”的目的在于提升动力,建立持续行动的机制。 糖果型开关(快感) 利...

  • 我找到了你

    11 一瓶:“你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了吗?” 半碗反问:“你呢?你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了吗?” 一瓶:“我找到了你。”...

  • 找到骆驼就不算老

    昨天,孩子爸发给我这个, 找了几分钟, 反正我没找到, 啊啊啊啊 我,老了! 你找到了吗?

  • 觉察

    觉察, 找到一个启动学习的开关。 那个开关长什么样子呢? 如果找到并打开了那个开关, 人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找到孩子“行动开关”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gr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