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我效应”,是1902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库利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所以,这个理论又被称作“镜中我效应”。
顾名思义,“镜中我效应”的内涵是,就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长相,“我”对自我的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因此,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观点相反,“镜中我效应”指出,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驻村期间,每天到群众家走访,做思想工作。
我们负责的这个村子,由两个单位挂包,除了我们学校的十位教师,还有县图书馆的七名工作人员。
我们两个队的走访工作独立开展,必要的时候统一行动,相互合作。比如,我们小队做不通工作的农户由他们来,反之亦然。
我们的领队是郭老师,他负责协调调度我们。20号那天,郭老师带着我们到杨赵庭家门口,对我们说:“这是钉子户,图书馆的几位做不通工作,你们试试,我在前面那家等你们。”
我们去敲他家的门,敲了好几下,没反应。这才七点钟,村子里的人大都还没起床呢,他家不可能这么早就上山了啊。
我们继续敲,这时听到一个声音从屋里传出来:“什么事?我难过得很,不想起来。”
听到这个声音,我们站在门口,不知所措,继续敲,怕农户心里不乐意,退回去,又觉得不甘心。不管怎么说,队长分派这个任务给我们,连农户的面都没见者,怎么去见队长呢。
我们只有继续敲门,屋里的人就是不开门,还是那句话,他不好过,不想起床。
这时,一个妇女过来问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说找杨赵庭,她说她就是杨赵庭的老婆。
正在攀谈之际,杨赵庭起来了,披着一件外衣,耷拉着拖鞋。
这时,他儿子也来了,问我们要做什么事。他说天天有人来他家问东问西,打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心里很烦。又说每天都有人来问他家有什么困难,只是来问,又不解决,弄得他们心里很烦。这小伙子态度很犟,说话很铳,怨气冲天。
我看到他家新建盖的牛圈、厨房等,指着问他:“你家厨房不错啊,什么时候盖的?”
他说:“年前,村里的施工队来盖的。”
“盖厨房和牛圈,还有庭院硬化,花了多少钱?”
他说:“不清楚,这是国家给贫困户免费做的。”
“那你刚才怎么说每天来你家的人只问问题,不解决困难呢?”
“这些又不是他们盖的,他们每天就会问这问那,问得人心烦。”
“没有他们来统计农户的困难,施工队怎么知道谁家要做什么呢?你是对政府有意见还是对来你家调查情况的工作人员有意见?”
“我对政府没意见,对你们也没意见。可是,我家四个人,老爸和我,还有弟弟都病倒了,家里所有的事都压在老妈身上,我们眼睁睁看着老妈忙前忙后,却一点忙都帮不上,心里不是滋味啊。”
“你能这样想,说明你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我们今天是第一次来你家,对你家的情况不了解,你愿意跟我们说吗?”
“当然愿意了。”
随即,他拿了凳子给我们坐,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他告诉我们,不是对政府有意见,也不是对我们有意见,而是对挂包他家的那个人有意见。
他家的挂包者是图书馆一个姓王的小伙子。他说那个人看不起他们,每次来,话说得很难听,好像建档立卡户就没有尊严一样。
我明白了,原来问题的症结出在挂包者身上。
他跟我们说了家里的情况,也真实的反应了他们的想法,他说愿意听政府的安排,从危房里搬出去,住到新房子里。最后热情地留我们吃饭。我们客气地推辞了。
我们任务完成,开心地去找队长汇报工作了。
今天看到《墨菲定律》的“镜中我效应”,我们遇到的杨赵庭家这个案例,也算是一个典型的“镜中我效应”了吧。
网友评论